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出身农村,通过上学或者就业等途径,留在了城市。有的还买了房,迁了户口,成了名义上的“城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份的实质转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陈焕生上城的场景已不多见。农村人足不出户,也能通过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等各种渠道认识外部世界。去城里逛街,到外地旅游都不是难事。从农村走出来的这批人,他们在生活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可以比较快地融入新的环境,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支付能力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原始资本积累不足。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的事迹屡见报端,可留在城中工作的还是多数。就笔者家乡而言,跳出农门仍是多数年轻人的愿望,也是长辈对晚辈的希冀。很多父辈,奋斗大半辈子,为孩子攒下钱,供其上学,在城市中买房,这算是基本完成使命,还房贷的重担则由在城中工作的年轻人来承担,这是理所应当的事了。春节过去不久,在笔者老家,过年时串亲访友,如果你已经是“城里人”,手里的礼品自然就要显得精贵些。这也给了工作不久的他们更多的压力。
笔者有一位同学,男,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某211院校。在选择就业时,有很多留在北京的机会,进入一些科技公司,年薪二十万,这个数令从农门出来的年轻人很是羡慕。但这并不能支撑起在北京的生活。大城市有着更优质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笔者与其交流,认同这样的观点:指望着这一代人一步到位,过上大城市的生活,是不太现实的。最终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某二线城市工作。 之所以在前文中特意标注了其为男,是因为女孩面临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在朋友圈中有一部分女孩,在大城市工作,衣着靓丽,妆容光鲜,到处聚会游玩,过得好不自在。此处无歧视义,只是个别现象。
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经济能力不匹配,是这些人面临的基本矛盾,这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如何缩短这个期限,或者在这段时间里,应该怎么去做呢?有两种策略。一是降低期待,二是奋斗拼搏,早日实现。前者心有不甘,后者困难重重。 初到城市的年轻人,他们会迷惘、苦闷、彷徨。第一次独自坐公交出行,第一次去大商场购物,甚至在大学时独自去食堂吃饭,都会有些不自然,而这是该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求学期间,笔者做了一些兼职工作。最初是在暑假,去烧烤店当服务员,在旅游网站的酒店预订部做话务员。同一时期,周边同学有的做各种课程代理,服务中介。相比而言,要比前者挣得多。后来又读了本科,研究生,开始跟一些培训机构合作,讲过一些课程。等到学业结束,手里攒下了一万五左右,度过了工作前四个月工资暂不发放的日子。在某一年国庆节期间借到六份婚礼请柬也能勉强应对。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工资收入较高,生存成本也相应增加。很多人都会怀念大学食堂和宿舍,因为真的便宜。有了一份正式工作,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便会追求更好的生活。过去人们喜欢“铁饭碗”,那是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时代。现而今,稳定的工作一般工资不高,还要处处掣肘。 许多过去能做的事,现在不能再做了。
可是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把本职工作干好,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不断地学习,充实提升自己,这是最好的投资,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消解掉一些其中的烦恼。不必去抱怨,不用畏难,日子总要过下去。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吃了那么多苦,总算助推你跳出农门,已是一种成功。你所面临的困难,与之相比,还是不及的。笔者看过一部电影,《冥王星时刻》,讲述的是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个人都会有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总会迎接到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