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糖三角是人间美食,而且是年头到年尾难得吃上一回的美食。
当然,那时候不知“美食”这种文字表达,只会说“太好吃了,太太好吃了,太太太太太好吃了”!我现在不是玩文字游戏,小时候真是这样说。
糖,是个好东西。小时候吃过的糖,有白糖,红糖,再有就是糖块了。糖块不会常有,家里的白糖就是诱人的存在了。趁大人不在,偷偷解开扎口的糖袋子,用几个手指抓一把白糖放嘴里,大口咀嚼,把白糖融化在嘴里,满嘴是甜甜味道,舍不得一下子咽下,就一点点让糖水滑进喉咙里。别忘了扎紧袋子,恢复原样。还有,手是黏的,就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吸半天。
记得奶奶蒸馒头的时候,高兴了会蒸一两个糖三角。
如果出锅的时候,糖三角开了口子,里面的糖会偷偷溜出来,一直溜到开水里,那是非常可惜的。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因为奶奶吃过这样的亏,就会十分注意把糖三角的边捏得很结实。
糖三角肯定不够每人一个,就你咬一口,他咬一口,剩下大部分给最小的孩子。大人会着重交代,一定接着碗吃,因为糖三角的糖很容易流出来,那就让它滴到碗里,然后在碗里倒一点开水,用筷子搅拌几下,喝在肚里。呵呵,一点也不浪费。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还没上小学。村里没有小卖店,平时需要买盐啊,醋啊什么的,需要步行到四里外的供销社去买。那时候,奶奶把这叫做“赶社”。
“你娘俩干什么去了”有人问奶奶。
“赶社去了”,奶奶回。
“给你孙子买两块糖吃”,人家又说。
“大了,不给他买”,奶奶说。我听了当然不高兴,我之所以跟着奶奶走四里路,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叫,累得两腿灌了铅似的,难道我就是想陪奶奶走路?我虽然不高兴,但并不能引起奶奶的一点怜惜,她无法怜惜,兜里的几分钱也舍不得随便花,几分钱也可以买一两斤粗盐,够一家人吃几个月的。
后来我又大了几岁,兜里经常攒着几分钱,多的时候有一两毛钱。因为村里没有卖东西的,零钱也花不出去,给奶奶又舍不得。终于有一天,村里的老刘大爷给我们几个孩子说:“上我家买糖块吃,我家开小卖店了。”
我们高兴地蹦起来。记得那时候一毛钱能买八九块糖,最多的时候可以买十一二块糖。
有了小卖店,我们买东西方便了,可我兜里再也攒不住钱了。
东拉西扯了半天,总之,我们小时候都喜欢吃甜的,我们希望生活就像糖三角,咬开生活的皮儿,里面就是滚热的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