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这两天,都遇到小师妹一家,姥姥姥爷师妹和妹夫带着孩子逛公园,今天是一家老小陪着师妹来学拳。
孩子两岁一个月,话都会说了,爸爸带着他玩遥控小汽车,高兴地咯咯地笑。
姥爷牵着他的手,生怕磕着碰着。
这两天都是这个场景,画面非常温馨,简单而又让我感动。
缺失的陪伴
昨天晚上我们自己家孩子姥爷视频聊天,也说到这一点,老人帮你们带孩子,给你们减轻了负担,但是同时,你们也没有经历带孩子的过程,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人生的空白处。
此外,孩子的功课,他们确实也辅导不了。
所以,他建议这个学期孩子上六年级了,老人就不来带孩子了,我们要自己带孩子,自己辅导功课,同时,也培养一下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别什么事情都依靠大人。
也要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别一天到晚窝在房间,不利平板,要走出户外,多交朋友,多与人打招呼,沟通,参与到社会中。
这个说法也合情合理,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将来都会成为孩子对我们的回忆。
因为两个家庭生活习惯差异太大,我的女儿还没有出生就回了姥姥家。
从出生后不到四个月,孩子妈妈就回北京工作,孩子就一直待在老家,直到上幼儿园,她所有的童年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就像一年回不了父母身边几次一样,同样一年回去看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也特别有限,在幼儿园之前的阶段,也许在她的会议中,我是模糊的。
孩子长大了
转眼间,孩子已经11岁了,女孩子发育得早,又加上每天用牛奶代替喝水,个子都快超过妈妈了。
青春期的一些特征也慢慢显现出来了,回想起来,我对孩子的付出确实是太少了。
在功课方面,除了要求她每天背诵两行故事,跳绳300个外,很少关心她的学习。
人家周末都喜欢带孩子出去玩,我就很少带她出去。
在记忆当中,也就是去游乐场,让她自己去撒欢。
外出旅游的机会几乎为零。
一方面是孩子妈妈喜欢宅在家里,孩子也慢慢跟妈妈有点相似了。
另一方面,周末我自己去学拳、处理工作、自我提升,占用了大量时间。
这样确实影响力孩子的成长,让她有些内向,不愿意与外人交往。
孩子大了之后,就更喜欢自己待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是跟几个闺蜜瞎侃斗图,或者像她自己说的在学习,就是不愿意出家门。
小升初的这一年要多陪伴
我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对孩子寄予厚望,我和爱人更多地是顺其自然。
今年六年级,是学业上的第一次跨越,以前可以不管,这个关键时期还是要抓一下的。
这个学年,我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虽然下班很晚,也要尽量每天辅导一个小时的功课。
周末要辅导2小时以上,尽可能每周末带孩子出去附近的公园或者景点去玩耍一下,接触一下大自然。
改变,得从自己开始,我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尽量做一个好父亲,让孩子以后回忆童年的时候,影像不是模糊的。
我也要下一番功夫,研究小升初的政策、题目、做题技巧等,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也许我影响不了她多少,但是我要让她感受到父亲是认真的,努力地去在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