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位于济源市济渎大街,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济水神所建。总体布局呈“龟”形,意为金龟探海。
据《礼记·王制》,古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岳与四渎。四渎即“江、河、淮、济”,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
济渎庙又名清源祠,隋开皇二年(582年)创建后,隋开皇四年扩建天庆宫和御香院。唐、宋、元、明都有大规模的扩建,明时建筑已多达400余间。清同治年间,一支捻军到达济源(1867年),焚毁了济渎庙主体建筑渊德殿和一些很有价值的建筑。建国后,政府对济渎庙多次维修和复修,现存建筑30多座,180余间,占地130余亩。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有御香院,右有天庆宫。中轴线上有清源洞府门(山门)、清源门、渊德门、渊德大殿遗址、济渎寝宫和临渊阁、龙亭、灵源阁等;两侧御香院有广生殿、接官楼,天庆宫有玉皇殿、长生殿等。
济渎庙是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长江江渎庙原在湖北秭归新滩南岸桂林村,因修建三峡工程与屈原祠等文物就近搬迁到秭归新县城凤凰山风景区,复修的江渎庙布局呈四合院式,面积858平方米。黄河河渎庙,在河南省巩义市,初建于唐,水毁于宋;明初祀洛水视同河渎,朱元璋敕建,共祀二水神,因此河渎庙也称大王庙,现存清代建筑十余间。淮河淮渎庙,在河南省桐柏县,庙宇建筑已毁,仅存遗址和古碑。
自隋起,历代皇帝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晋封济水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明代朱元璋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重新对天下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神号进行命名,四渎分别改名为: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至今在北京地坛仍可看到四渎神位仍为此名。
清源门,为济渎庙山门。
渊德门,进入济渎庙的中心祭祀区。
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惜清同治六年(1867年)被捻军焚毁,基址犹存。
寝宫两边碑廊墙壁上嵌有古碑数十块,多为历代皇帝遣使祭祀的碑刻。
临渊门,为北海祠的山门,意为“临水之门”。
龙亭,因北临济水之源——龙池而得名。
龙亭的楹联“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源自文彦博的《谒济祠作》:“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潮沧海殊无碍,横贯洪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萍蘩。未尝轻作风涛险,惟有涵濡及物恩。”。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沇水。沇水穴地洑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出自龙潭的是济水西源,出自济渎池和珍珠泉的是济水东源。二源汇流后,东流至温,穿越黄河,在荥泽再现,而后又潜洑东流,至陶丘再现,如此,构成了济水三伏三现说。
龙池及对面的灵源阁,前置镂空“万”字石勾栏,圆雕工艺精湛,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宋代《营造法式》“勾栏”实物样品。
龙池,古时举行祭祀水神投沉“金龙玉简”仪式处。2003年7月,龙池出土投龙玉简,长17.5cm,宽8cm,厚1.6cm。上刻文字:“大宋嗣天子……/三七人开启同天金录道场……/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现存济源博物馆。
碑亭,俗称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亭内存放《邑侯史公重修济渎庙记碑》,记录了济源知县史记言率众重修济渎庙的善举,对研究济渎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小北海
济水从这里清源东流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曰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白虎亭,建于清代,亭内有泉水一泓,清澈甘洌,可饮可濯,传说有眼疾者汲水濯之即愈,俗称“眼光池”。
白居易《题济水》:“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宗诸侯。兹水异乎众,顾我知所由。至清远外浊,有本何其修。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岂徒宅神物,亦足容鰕鳅。我思古之人,洁志为身谋。衣冠坐涂炭,恶恶心忧幽。不但听渔父,扬波自贻羞。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当王莽时,济水入黄河不复出,荥泽则始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