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张邦奇(字常甫,号甬川)要回乡探亲,请湛若水和王阳明写赠言。
王阳明说:赠言莫过于论学。
张:论学以什么最重要?
湛:辨最重要。
张:最重要应该辨什么?
湛:分清儒道和佛禅的异同。
张:什么是儒道?
湛:懂得什么是佛,就明白什么是儒道了。
张:那什么是佛禅?
湛:懂得什么是儒道,就明白什么是佛禅了。
张:能不能展开说一说?
湛:儒道讲动静,禅也讲动静。儒者的静是用心体认天道,儒者的行为尊循天道,静与动是一致的。禅者的静是寂灭,一切皆空,禅者的动抛弃人伦,是违背伦理天道的,体用是分开的两件事。故儒家圣人体天地万物而无我,禅者抛弃外四体六根只为自己成佛。儒家和禅者的公私、大小境界是显而易见的。
张:同意。
湛:这就是我的赠言,我们可以分别了。
王:工文词,多论说,广泛涉猎,追求博学,难道就是治学吗?
张:知之。
王:辨析名与物,考证制度规范度,注释经典,修正史实,追求周密,难道就是治学吗?
张曰:知之。
王:整容色,修辞气,言必信,动必果,谈说仁义,以此修养德行,难道就是治学吗?
张:知之。
王:不执着于以上三种做法,只是恬淡心性,专一其气,廓然而虚,湛然而定,追求寂静,难道就是治学吗?
张:知之。
王:古代的君子因为自认有所不知,然后才能知之;后来的君子似乎无所不知,反而有所是不知。天道的根本,治学的要旨,明辨是非、义利的微妙关系,这些我还不能完全明白,我们何不姑且以为无知,姑且持疑,姑且熟思之?
张:天道神妙莫测,人道透彻明亮,人心深不可测。我刚才怎么能说知之呢?
王:何谓天道神妙莫测?
张:天道,无显无幽。有声响,上天听得见;没有声响,上天也听得见。有模有样,上天看得见,没有形体,上天也看得见。人们把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称为幽深,上天就通过各种变化,向人们揭示其中的奥秘,其实无非损益、盈虚的道理罢了。
王:何谓人道透彻明亮?
张:以耳目见闻者,愚人也;达者之见闻,同乎天矣。是非善恶,愚者疑而达者觉矣,觉者辨而疑者释矣,而天下皆觉矣。
王:何谓至微者心?
张:念虑萌乎中,非至精者弗察也;弗察,则不能知吾心,则不能知人,则不能知天。不知天,则不知所以畏天;不知人,则不知所以畏人;不知心,则不知所以畏心。如此,吾何敢言知乎哉?
王:善哉!至神者天,祸福系之矣;至明者人,予夺系之矣;至微者心,诚伪系之矣。吾子将进于知矣夫,其诲我以知之矣夫!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赠言莫过于论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