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良心哲学》
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2)

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2)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1-31 06:00 被阅读0次

【王阳明传略】143

嘉靖六年(1527年)

2、身心格物一事物 孔门心印是大学

五月,邹守益升任南都礼部主客郎中,来绍兴面见王阳明,打算刊刻老师的《大学或问》,王阳明没有同意。

八月,弟子们又请求刊刻《大学问》(即《大学或问》),考虑到自己将远赴广西,王阳明便同意了,交由钱德洪办理。根据钱德洪的说法,《大学问》的内容,是王门弟子入门的必修课,主要通过对《大学》和《中庸》首章的解读,来指示治学的完备功夫,是阳明心学的纲领。

《大学问》的主要内容如下:

身、心、意、知、物,为治学之条理,虽然各有所指,本质上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为治学的具体工夫,虽然各有其名,本质上只是一事。

身心之外在表现,是从运用上讲的;心身之灵,是从主宰上讲的,是体用的关系。修身,就是爲善而去恶。只有灵明主宰欲爲善而去恶,形体才能爲善而去恶。所以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

心之本体就是性,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所以欲正其心,必须在意念一发动的时候,就正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无不诚,则心可正。

但是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是想诚就能诚。欲诚其意,必在于致知。致者,至也。易经所谓“知至至之”,知至,知也;“至之”,致也。“致知”,不是扩充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

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凡意念之发,我们的良知自己就能判定善还是恶,与他人无关。所以小人做坏事的时候,总要设法掩盖。

意念发动的时候,虽然我们知道什么是善,但也可能不想善;虽然知道什么是恶,但仍可能想作恶,这都是自昧良知,就是意不诚。只有知善欲善,知恶而恶之,才是诚意。

有了致良知的诚意,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所以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是意念的对象。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正其不正,就是去恶;归于正,就是爲善。

知善,诚欲善;知恶,诚恶之,而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都是物为格,意未诚。

只有把良知的指引落实到每件事情上,无有不尽,然后物无不格,良知完全没有亏缺障蔽;然后吾心快然,不再有任何遗憾而自慊;然后意之所发,才没有自欺,这才是诚。

所以《大学》告诉我们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心、意、知、物,说来虽有先后次序,其本体是惟一的,没有先后次序可分;格、致、诚、正、修,虽无先后次序可分,但都要求惟精而求,纤毫不可或缺。

以上格致诚正之说,阐发了尧舜之正传,是孔门之心印。

相关文章

  • 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2)

    【王阳明传略】143 嘉靖六年(1527年) 2、身心格物一事物 孔门心印是大学 五月,邹守益升任南都礼部主客郎中...

  • 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1)

    【王阳明传略】142 嘉靖六年(1527年) 1、诚意新论是良知 千年圣学须口传 嘉靖二年会试的策问题旨在诋毁王阳...

  • 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3)

    【王阳明传略】144 嘉靖六年(1527年) 3、绪山龙溪辩宗旨 四无四有解天机 九月初八,钱德洪和王畿讨论心学的...

  • 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4)

    【王阳明传略】145 嘉靖六年(1527年) 4、无是本体功在有 心学宗旨四句教 王畿曾经就禅学话头公案请教于阳明...

  • 地球家园

    万法归一一个理万教归一一个善万缘归一一个德万地归一一个家亿兆同归巡视回家的路 携手共创世界和平家园

  • 问君何所有?君亦无所有。 问君何所求?君亦无所求。 问君归何处?红白两茫茫。 问君万全法?却道本无常。

  •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2019-03-27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正确的答案是:一归万法。正因为一归万法,所以“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人人...

  • 万法缘起,法无自性

    由万法缘起, 推出万法无常, 由万法无常推出, 推出法无自性, 佛认为没有永恒存在东西,所有事物上一秒与下一秒的状...

  • 黑白无常仙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

  • 2020-09-02

    上古昆仑法脉介绍 万教朝宗开天辟地朗朗乾坤归掌握 肇基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人设教无常法,万法归一一亦无(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mt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