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包括哲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有些观点联系起来感觉非常有趣,仿佛能在夜晚的黑暗中与作者静静谈话,他那么说了,我会心一笑,一切谜团似烟花般在空中绽放,同时又发散出更多的灰烬,成为新的谜团 。而我,就是那个不断在黑暗中点燃烟花又收集灰烬的人。
其中有一个观点是:人只能爱上三种人,一种是与你相似的人,一种人是你想要成为的人,还有一种是你曾经的自己。简而言之,爱的本质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与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但是现代人很多还未到思考的程度,仅仅停留在孩童时期自我意识发掘的时期,突然意识到”我是个独一无二的人了“,于是开始到处刷存在感。
这种”刷存在感“体现在当前的自媒体世界是最直观的,你可见满世界的网红,用各种夸大其词来骗取流量的,虽然其中不乏优质的短视频,但是大多数短视频中的网红都是平白无故地在”展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给观众提供优质的内容输出。另外一种在职场中的”刷存在感“无非就是在各种项目中,做一个Talker,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风险多大啦,策略是什么啦,但是到了真正干活的时候或者无法在老板面前去表现的时候,就像一阵风似地消失了。这样的人还经常会把老板表演自己的邮件用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展现出来,甚至发到朋友圈。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幼稚可笑,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偶尔可以为之,若长此以往,人真的容易抑郁。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存在感体现在别人对你的认可中,比如你发了朋友圈,那接下来定是要反复回来刷看看是否有人给自己点赞;网红们好不容易发了小视频,也一定是想要看到那些关注和赞赏,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必然是将自己是否存在这件反馈交给了他人。若无人点赞无人关注,就仿佛在世界上成了无影之人,无根之草,发源于此的自我意识觉醒势必受到打击,一来二去,反复几次,不把自己搞成抑郁才怪。
有人说:那就不去关注这些点赞和关注啊。没错,但是反过来想,不去关注的这些反馈的人,势必也不会去发这样”求赞“的内容,所以这种假设逻辑上不成立。一旦发现自己的预期与实际收获到的赞美不匹配时,就会感到迷失和自我认知的坍塌。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设定的人设达不到他人的认可时,就进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一个把所有自我都交由他人评判的无限死循环中,仿如一个在黑暗中跳舞的人,收获不到观众的掌声,一个对着虚空舞动拳头的人,没有任何回应。导致的结果是更加无从得到反馈从而“感知”到自我的存在。
所以说,为何哲人在千年之前就说过‘我思故我在“,而现实中大多数人是从未思考的,所谓的”思考“不过是在用逻辑来推理自己的判断。而每个人的逻辑也常常是建立在自己对这个事情一贯的认知中。所以,你以为的“思考”并不是你在真正思考,不过是在大脑中用自己惯有的思维定性来把自己的观念求证一遍罢了。如果一个人长期这样求证自我,又无法得到来自外界的冲击或者不自知,不主动去接纳新的思路,开拓新的思维,便最终会囚禁在固执的自我认知中无法自拔。一旦看到或者听到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事,马上就要一本正经地反驳,直到这样的声音和画面从他/她周围消失为止。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那么我用一句话来总结: 有生之年,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要去思考你存在的意义,因为个人的存在本就无足轻重。想通了,就不会那么焦虑,也会看淡很多事情。这并不是佛系和躺平,而是用坦然与这个真实的自我相处,去和那一切虚无的欲望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