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3355/29c96d3bf549e31a.jpg)
文/匡利艳(笔名:安默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知识的获取越来越简单,远程教学让很多人改变了学历和命运,但相比于传统教学,它始终有许多不能企及的地方。
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老师认为:远程教育所不能企及的地方是,知识融合、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依然要由人类教师来承担。
但我觉得,这其实还不是远程教学、机器教学等方式与人类教学最根本的差别。其实,知识的融合、创新的方法、批判性思维的方向也依然是可以有章可循的,只是科学家已经指出机器人不会自己去创新,需要人类指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在未来,机器教学有可能获得很大的突破,人类大脑和机器大脑在这些方面依然是具有可比性,毕竟这些都是人类大脑在理性层面上的东西。从阿尔法狗战胜柯洁的事例就可以得知。
毕竟连创造发明都可以由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来归纳总结用来解决许多问题的规律和共性,而创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 又依赖于个人的视野和知识面,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论及创新的能力,未来社会有一个很大的趋势是,很多工作方法都将会越来越机械化、程序化、智能化,因而,机器人不见得就没有人类聪明。
我觉得,机器人最不能取代人的地方便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性与精神,突然想起著名英语培训师董仲蠡在《超级演说家》中的一篇演讲,他说他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说:“老师您能不能不要总是讲那些没有用的大道理?”而他觉得,教育,不是用来培养毫无感性觉知的考试机器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更是提高各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机器教学和远程教学的最大弊端便在于不能以人类独有人性的感性和温度去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思考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生命感知力,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我看来,远程教学目前还没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的原因还在于,它难以给人们造成持久的吸引力和专注力,往往需要定力很强的人才能成功学完所有课程。课堂上老师和学员的互动、学员之间的沟通也很局限,失去了线下教学的趣味性和亲切感。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以至于人们渐渐习惯于利用碎片化地学习与阅读。知识与资讯的碎片化,必然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而教育的一大责任便是引导社会整体认知前进的方向。当人们接受的信息与知识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各种信息的质量也就变得良莠不齐。这就导致了人类认知体质中有深度的、系统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少,那么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给予人们系统学习的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识别优质信息等能力。
由于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越来越丰富和廉价,但优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但人们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并没有很大提升,或者说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似乎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筛选和识别,社会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知识付费现象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而生,但是,中国的知识经济是否可能真正崛起呢?
在我看来,中国的知识经济如果想真正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国家必须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今,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等知识付费平台以优质的内容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但是其主流用户依然是中层收入人士与高级知识分子们。
而我觉得,最好的知识付费平台应该首先是要降低获取门槛,让普通大众都有能力消费,乐意消费,并且乐意参与和形成使用习惯。其次是要定位精准,定位好内容和客户,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为时代提供有深度和质量的信息。最后就是做好付费运营体系的维护和把控好平台前进的方向。
例如分答最后走向娱乐化和落寞化的趋势便是在这两大层面上的失败,优质的回答如果被单个个体获取,便可以很快地被廉价传播。因此,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好的情况下,思考好付费运营的模式很重要,否则会很快便会失去用户的信任。
其次,知识经济的崛起,还依赖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如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到位,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不够高,知识付费内容的对象必然是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毕竟知识付费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在国家第一、二产业还没有高度发达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崛起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职业将会被机器人取代。社会的最大竞争将是创新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竞争,工业与科技的发展逐渐饱和,文化与艺术将高度繁荣发展,因此我认为, 未来十年,教育的趋势将是会侧重于培养人类不同于机器人的“智慧”。也就是侧重培养人类的感性认知、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与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教育之路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引领国民智慧前进的方向,承担文明繁荣和历史演变的推进者,而我们优秀的青年一代,便是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正值芳华的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承担起教育兴国的重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