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易客志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0:33 被阅读113次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有方法的,对此我坚信不疑。

                                                                                                         ——小马宋


    对于我们生在普通家庭的大多数人来说,如何获得人生的成功?

    每一个人从小都有一个英雄梦,或者说成功梦,怎样才能实现它?

    朋友圈中的尖子生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我想在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中,十三个成功人生故事也许能带给你思路,让你有所思考,有所启发。



    01 杨超:少女的“学渣联盟”

    杨超是那种反传统教育的特例学生。

    比如她考大学的第一目标是如何悠闲的度过,为了大学能够顺利毕业,成立了一个“学渣联盟”,但这并不代表,她的成绩很差,相反,学渣联盟的成员非常厉害,至少他们都是考入了重点大学,有的还是高考前十名的学霸,而这个学渣联盟后来也搞了一些事情出来——创办了一个公司,既可以赚大学生钱,又可与学生们共同进步。

    再比如,对于赚钱这回事,杨超总觉得一脸轻松,她觉得赚钱养活自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并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达到。李笑来曾说过一句话:人与人的差别,如同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别,事实也确实如此,像杨超可以在毕业之后,进入西宁新东方当校长,收入非常可观,可生活中还有更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赚钱,也赚不到钱,所以一直生活在最底层。

    02 李倩:成功的套路

    如果说杨超是那种有点异类的尖子生,那李倩的身上,对于我们年轻人,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容我慢慢道来。

    李倩是一个连续跨界转型非常成功的人,腾讯工作8年,先是编辑,后是新闻BD,最后做到主编,然后转型去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做市场和品牌,再接着进入投资领域,成为了国内有名的营销专家。跨界不仅大,且每次跨界都非常成功,这不得不让人好奇。

    李倩对此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首先,她说作为半路出家的人,第一个是要真正的,踏踏实实的读书。比如,李倩在学市场和品牌时,几乎读了营销类所有的经典书籍。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可以为此借鉴的套路。其实,本书的作者小马宋也有过这种做法,小马宋坦露他在做广告的初期就阅读了几万个优秀的创意广告,然后再去看那些广告时,发现大多数广告都有自己看过的广告的影子。

    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进入某一陌生领域,或者学习某一项知识,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的经典书籍,是一种绝好的方法,本质上,这是在建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的体系。

    第二,从原理揪出事情的本质,换言之,透过现象看本质。李倩说到,她做某件事情时,不会去看别人怎么做,也很少去看圈内的人怎么玩,她只会从书中找答案。在她身上,不会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这一点,跟李叫兽是挺像的,他们只会依赖自己对这件事的逻辑去做事。在我看完这两点后,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太适用了。

    大量阅读,深度思考,这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

    关于她的套路,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展开的,碍于篇幅原因,就罗列几条干货吧:

    1、不要依赖别人来教你,也不要依赖经验。当你逼到一个窘境时你只要去想这件事情的本质和目的就能想到方案;

    2、要成为行业的头部,要成为为公司带来价值的那20%,要做核心业务;

    3、既学会做选择题,又要会解答题。

    李倩的成功路径,真的可以作为我们大多数人模仿的对象。

    03 马文亚:少年投资天才

    在马文亚身上,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路径,因为马文亚在高中就因为经历原因开始在炒房了,并且,高中三年下来,大概赚了100万,而这更是让绝大部分人遥不可及。

    尽管马文亚身上有诸多运气成份,比如说因为上海户口政策,而去上海读书,见识了上海房价的操作空间,还成了传媒大学的股神。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不是吗?而且从后面的经历来看,马文亚终究会成为现在的马文亚的,因为人的认知和努力会抛开阻挡的重重迷雾。

    最后,我整理了马文亚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些建议:

    1、坚定一两个目标,最想完成或实现的那种,因为每个人都想做很多事,但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有时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2、大目标化小,大白话就是分解目标,哪个阶段完成什么目标,哪个时间完成什么目标,都是可以做到的,分解目标就是在降低心理难度,尽管事情还是一样,但有一句老话说,心态决定一切。

    3、养成习惯,每天都要为之做点什么。

    04 马佳佳: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马佳佳第一个值得让人关注的是她的一种特别思维。举个例子,马佳佳是高考单科语文状元,她考试会用一种互联网产品思维去答题,这种思维会让她去思考出题老师到底想要什么答案,站在考题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样思维模式在生活中其他地方也随处用到,比如,对于写作来说,好多写作者的文章不那么受读者欢迎,往往可能就是缺乏产品思维,作者自嗨和读者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部分写作者并不清楚读者真正喜欢的文章是啥,并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思考(比如说我)。

    再比如,人的痛苦往往是不能被人分担的,即使你给100个人诉过苦,听者往往并不能对诉说者的经历感同身受,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说的我都理解,但感受不到呀。

    马佳佳的第二个特别的地方在于她的一个写作模式,还是举个例子说明,比如写文章这回事,她通常会用一个完全反常识的视角,给一个完全符合常识的框架,然后逻辑很缜密,别人会觉得你无法反驳。这样既做了一个颠覆者,还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这几天的咪蒙,咪蒙一直以来以非常非同主流的文风吸引了大批观众,可当你只能影响一小戳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不会有人管你,如果你的受众群体过大,你的一举一动都能煽动千万级人,那就得注意你的言行了。因为成就你的,也可能毁掉你。

    在我看来,咪蒙团队在自媒体的传播与营销上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可在价值观上,却有一点偏颇,用一篇伪造的寒门状元之死来获得流量,这不是内容创业时代的正道。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内容为王,价值才是长久之道。

    05 李叫兽:知识改变命运

    李叫兽

    一个人的能力一般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种是通过不断实践、体验、试错、学习和模仿他人;第二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的。第一种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和道路,而第二种是少数人才有的能力,而李叫兽恰好就属于第二种。

    25岁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试想一下,25岁能有多少经验?所以李叫兽几乎完全是通过学习理论达到某种高度的。想想25岁的你,在干什么?恰好本人今年25岁,而我才刚刚从迷茫的转态觉醒,才刚刚开始大量阅读,才刚刚写一些文字,说来挺惭愧的。

    既然李叫兽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那一定有什么门道可以供我们学习参考。

    第一个便是:坚持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

    怎么理解呢?就是坚持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且正确的战略,比如说,如果我们陷入跟同事的同质化竞争,服从于一个KPI考核,那么几乎我们很难从中逃脱出来,因为那就变成纯粹的体力和智力竞争,而在体力和智力的竞争上,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绝对的优势的,不管你再努力,你可能只会比别人高一点,但不能高出太多。

    第二,大量的刻意练习,并且践行所学的理论。

    “刻意练习”本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提出的概念,并为此出版了一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认为:世上没有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我们知道李叫兽25岁能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但在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实践,因为他还在学校上学啊,所以在刻意练习上,是做到了极致。

    比如,李叫兽在练习《金字塔原理》中的“结论先行”的理论,别人花费5分钟就能完成的一个会议通知,李叫兽花了一个小时去编辑,被人追问,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通知你要写这么久?叫兽认为,我现在花费一个小时来刻意练习,但却可以把这个理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以后便能更快的用出来,且是一个逻辑化表达的专家,所以现在的一个小时肯定是值得的,更关键的是,我所学的东西被实践了,达到了做到的地步,而不仅仅是知道。正如韩寒的一句经典语录: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乎上,曾有很多人问及李叫兽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李叫兽对此做了答复,以下是本文的链接:《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是对构建知识体系教科书般的讲解。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关联;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践行;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思考。

    其实,如果仔细想想,发现这种体系在很多人口中,书中都提到过,比如,赵周所著《这样读书就够了》中的RIA便签读书法:R—阅读,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A1—关联自己的经验,A2—知识该怎么用,即践行。

    李笑来的系统中,有一套最重要的体系:概念与方法论。李笑来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一是看他脑海里是否有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二是看他脑海里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已经达到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地步了。

    现在理解叫兽的文章有多么的干货了吧。

    在思考上,李叫兽和马倩是属于同一种人,都极致追求事物背后的本质,而这本身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大脑的都趋于追求懒惰和稳定,而思考是一件费力且反本能的事情,正如罗素说:大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如果用李叫兽差异化来解读,这就是区别于大多数人的一个差异化策略。

    读完李叫兽这一章,给我的感受是,李叫兽是符合我们大多数人都模仿的对象,他的体系,他的方法,他的文章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比如说,差异化价值,根据二八原则就能说通,仔细想想,也毫无挑剔;再如,大量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本身就是最强的练习体系;其次,学以致用乃是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李叫兽刻意练习的极致便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后再是关联——践行——思考的体系。

    正如开篇所讲: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有方法的。在李叫兽身上,深信不疑。

    06 脱不花:纵横商海的女精英

    脱不花

    在脱不花的早期发家史中,也许能感受到一丝运气的味道,但还是那句话: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发家史都有它值得提炼的点。

    在脱不花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她17岁闯入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自身对外界的所见所闻是没有多少认知的,但好在她敢于向身边的牛人进行求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进入了一个“扑”老师的阶段,不管是多牛的人都敢打招呼,不管是多高级的办公室门都敢敲,总之,用生猛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种现象反映在现在就是跟牛人交谈。朋友圈的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这句话不假。把这一个动作运用到极致的人是剽悍一直猫,我们称猫叔。当然,也是本书的一个主角。猫叔在还未成为剽悍一只猫之前,是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但后来觉醒了,觉醒的过程中,做了一个比较激进的事,拿出10万的积蓄开始各处拜访牛人,参加培训课程。

    其实这种做法,远不止脱不花、猫叔在做,像之前提及的李倩跨界的方式也是通过不断约牛人聊天,了解行业行情,还有《好好学习》的成甲,也是拜访过身边能找到的牛人,还有后面的马占凯给年轻人提的建议就是多和高层次的人接触。为此,我们可以看出,拜访牛人,是很多牛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做法而已。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是害怕跟比自己厉害的人交谈的,更别说去主动拜访了。我在以前也是有这种惧念的,好在现在改变了不少,大概也是这种案例看多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不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相当幼稚的,是一种自我闭塞,要知道比你厉害的人肯定不会拒绝去帮助别人。因为认知层面不允许他们这么做。试想一下,如果你有影响力了,你会拒绝别人的求助吗?我相信大抵上是不会的。

    07 马占凯: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搜狗输入法

    马占凯,搜狗输入法之父,本身是产品经理,做过营销和传播,甚至做得还不错,现在,他是一个职业学习者,在他眼中,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马占凯的过去,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比如从小出生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以至于接受的教育和所见所闻都相当局限,而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其实很大。拿阅读来说,我现在的年龄才开始每天固定一点时间来看书,阅读量才渐渐大起来,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认知有所提升,比如读书的认知:第一次发现读书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情,重要到非常遗憾自己现在才开始大量阅读。小马宋也说自己是读大学时才开始大量阅读的,成体系的阅读在30岁后才开始,马占凯也是在33岁之后开始系统的看书。而反观李叫兽、马文亚等人从小就开始读书,李叫兽从小就看战略类的书籍,马文亚也是从小就把当地商业类图书浏览了一遍。最近在看富兰克林的自传,发现富兰克林也是从小就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

    这种差异来自于家庭,但不能怪罪于谁(尤其是父母),不过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应该如理财一样越早醒悟越好,我发现,越早阅读的人,越容易早出道。

    在这一点上,我感受挺深的,也是看完本书最触动的点之一,所以,强烈建议你:

    尽可能的早的开始大量阅读。

    马占凯身上还有第二个我们多数人的影子。不知你没有发现,你身上的技能很多都是不及格的,比如演讲、比如写作、比如时间管理、比如理财……,也许我们的工作经历能够把某一个技能练到80分,甚至90分,但其他技能如果不去加强,就永远是不及格。

    马占凯的学习能力就是从加强这些技能锻炼出来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实践,把这些能力从不及格达到及格,甚至更高。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独创的理论,比如“最速训练程序”,简言之,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教会某项技能,马占凯曾放言说有信心用两三个小时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学会游泳。其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死磕,在一个技巧或内容上重复10遍以上。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语录:我不怕那些一年读100本书的人,而害怕那些把1本书读100遍的人。一本经典的书,如果只读一遍,那你就只理解了现阶段适合你处境的内容,读第二遍,又多了适合你当时处境的东西,读第三遍,又多了一点东西,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经典的书籍,每读每新。马占凯说他当年听王自健的脱口秀,很多细节都是听第二遍、三遍才发现的,我在看李笑来的书籍时,很多细节也是第二次才有深刻体会的。

    马占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我觉得有必要写进来,这个总结是关于如何学好一门技能的,他总结了三点:第一,数量,量是基础,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这个没什么解释的;第二是多样性,特别杂,比如想要学习写作,就好的方法就像韩寒那样,通过大量的阅读,特别杂;第三是极致,极致就是要学就学最顶级的材料,就像阅读一样,要读就读该领域做经典的书籍。

    细细一想,很有道理。

    08 叶梓颐:才华与美貌集于一身

    图为叶梓颐在2016年“地球与天空”国际摄像大赛获奖作品《The Tail of Aurora》

    叶梓颐,一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人,却偏偏靠才华。

    看过当年明月写得那本《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应该记得一句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在叶梓颐身上,体现的玲离尽致。从小结缘的天文梦,长大后,毅然而然的选择了追求心中的梦想,这当然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不信,问一下身边的人,你的梦想是啥,很少有人能把答案脱口而出(比如说我),因为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算思考,也没有思考出什么东西来,甚至有的人可能会奇怪,你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他们觉得不问才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梦想与目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清楚的,别说梦想与目标,就算是3-5年的目标,也很少有人能明确的答案,不过,鉴于写作的影响,有时候,我会认真的想一下我的3年计划,虽说现在模模糊糊,但好在会确定一个大致的目标,然后对比目标来行动。

    回到叶梓颐身上,我觉得从她的身上,有一个可以学习的点,那就是她的努力与勤奋。比如,在大学四年,她干了什么事,选择去参加了各种为广告专业大学生准备的广告创意奖项,获得了其中很多奖项,时报金犊奖、金铅笔广告节的校园大使、大广告节学院奖等等。也许基于这样的努力和成果,叶梓颐后来进入了全球最知名的广告公司奥美实习。

    努力与勤奋,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总得来说,人与人的智商差距并不明显,但努力的多与寡却能反映出不同命运来。小米的雷军堪称互联网的劳模,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12个小时以上,这也不奇怪小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到这样的成绩。网上有一句段子,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勤奋,你说气不气。

    总之,勤奋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的标配。

    09 刘丹尼:真正的尖子生

    刘丹尼

    刘丹尼,应该是本书所有成功人物中背景最好的一个,即从小就是尖子生。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重点学校就读,毕业院校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最高荣誉毕业”,一毕业就进入黑石集团,年薪150万。诸多成功的标签体现在他一个人身上,但刘丹尼却是一个更有梦想和追求的人。他选择了离开黑石,开始了自主创业。

    其实从刘丹尼身上,我可以说我能读到或者说感受到的东西,真的很有限,大概是因为他的出生以及种种所经历的事情,并非大多数人能想象到的,比如说高中跟爸妈谈判让爸妈把自己送到国外去读书,然后毕业后竟又不去了,站在我的角度,不太明白。跟小马宋一样好奇的是,科班金融专业出身,最后选择做酸奶(不是瞧不起),从背景上看,这显得太过突兀。当然这些客观的条件感受不到,并没有啥,但刘丹尼的很多思维,其实我们也很难感同身受。比如,他说在商学院里,每一个案例教学,它都要求你给出一个最优解,结果会形成这种思考习惯,但现实生活并不是这样的,它几乎没有最优解。这样的反思,对于刘丹尼有用,对我们来说,却很陌生。

    当然,每一个主角都会给一个建议,刘丹尼的建议是多行动,我想不用过多展开,也能明白它的意义。

    10 冯鑫

    冯鑫

    读完冯鑫的部分,也大概知道为什么小马宋会选择把冯鑫落在最后一部分。下面这条微信是小马宋离开暴风时,冯鑫发给他的:

    第一点,我相关商业生涯的创意部分你当仁不让。第二点,你遇到困难的话随时找我,我算退路。如果实在想创业也第一时间找我聊聊,我对你就是后盾。

    不知道为什么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鼻子不禁红了,眼睛模糊看不清。

    这绝对是一个打工者的最高荣誉,这也绝对是一个好老板。

    背后暗含的道理也和明显:一切关系的本质源于等值交换。

    其实,我想说,这样的老板给我来一打:)

    11 小马宋与《朋友圈的尖子生》

    说完了本书的主角们,我想,应该也要聊聊本书的作者——小马宋。

    小马宋从读书起就算作是一个学霸级别的人物,毕业后也是几番折腾,在他28岁高龄的时候进入广告行业,但这不影响他后来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和高度。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把他朋友圈里那些不同的、有趣的人写出来,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呈现给正在阅读的我们,希望带给我们一点点启发和思考。

    坦白讲,未读此书前,我对成功人士是怎样成功的这一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读过之后,发现,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此不同,但有些道理却是想通的,正如小马宋所说,读完此书,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参考对象。

    12 结语

    如果读完此书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参考对象呢?对此,小马宋也给出了他的建议:

    积极思考。

    我想没有比这更有效的配方了。能够独立的思考,能够深度的思考,就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极大部分问题。

    正如读完这本书后,我需要思考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从这篇7600字的文章来看,其实干货还是很多的,至少每一个人身上,我都在尝试读取一些触动我的地方,然后进行发散性关联,最后以写作的形式输出出来(思考—关联—践行)。

    不过,我觉得还不够,因此,提炼为下面三句话送给你:

    大量的阅读;积极的思考;极致的践行。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END

    2019.2.23

    (PS:本文花费整整10个小时完成,每一篇创作都是不易的,欢迎大家点评和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尖子生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s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