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龙巴
本书核心:如何通过鼓励孩子思考,客观理智解决冲突,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读书收益:
1、相比一遇到问题就冲动行事的孩子,更少出现行为问题。
2、当事情不如意时,不容易发脾气和沮丧,更关心他人,更能交朋友。
3、使内向的孩子更自信、更敢说话、更好地跟其他孩子交流。
4、避免父母陷入与孩子的争吵,更快解决问题。
适合读者:学龄前及小学阶段的家长。
作者及荣誉:【美】莫娜·B·舒尔 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
荣获4项美国国家级大奖、豆瓣评分8.0分。
01帮孩子学习如何思考
作为父母,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或冲突时,想想我们通常会怎样做?
直接告诉孩子不应该争吵?应该和小朋友说对不起?或者不要搭理爱发脾气的小朋友?……很多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该怎样做,不是教孩子遇到问题思考什么,更不用说引导孩子如何思考了。
为什么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要比教他们思考什么或做什么更重要呢?
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有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孩子们就能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改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简单概括作者介绍的这套思考方式:让孩子想象冲突双方的感受,双方行为会造成哪些后果,想想有哪些不同的解决办法,被作者称为ICPS——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
02如何掌握思考方法
首先,做一些字词游戏,这些词有:是/不,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字词游戏来自生活,家长完全可以信手拈来。比如:这本书是你的,不是我的;我们的橡皮看上去相同,但尺寸不同;你打算在吃饭之前玩积木,还是吃饭之后玩积木?……
这些对成人而言很普通的字词表属,事实上都与“我能解决问题”相关联。通过这些字词在游戏中不断重复使用,孩子会把一些特殊词与玩耍联系起来,在解决与小朋友争端时,他们会更有可能使用这些字词。这些词都能促进孩子在发生冲突时快速接受问题,理解问题。
其次,在字词游戏中,加入感觉词汇,比如:开心、生气、愤怒、失望、沮丧……。游戏仍然是信手拈来,你可以和孩子这样继续对话:
“这本书是玲玲的,还是你的?”
“是玲玲的”
“玲玲不给你看书,你是什么感受?”
“我很失望”
“你抢了玲玲的书,她会有什么感受?”
“她会生气”……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不知道别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他理解了别人的感受,就会采取和冲动为之不一样的方法。
第三,进一步扩大字词练习,加入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如果/那么、可能/或许、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
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能帮助孩子了解时机是成功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如果/那么,可以帮助孩子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思考;孩子们可以用可能/或许来思考自己的行为对被人感受的影响,以及不同的人可以喜欢不同的东西;为什么/因为这两个词,能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公平/不公平能帮助孩子在做决定时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权利。
第四,通过大量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字词游戏,孩子们能够很好地理解问题出在哪儿,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并且建立了提出不同解决办法的习惯。作为引导孩子的父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孩子解决问题前必须弄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及大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比如:你告诉孩子不要在易碎物品前玩耍,但他没有照办,结果把花瓶打碎了。他会告诉你是**打碎的,其实你知道这不是真的,如果你马上批评和责骂孩子撒谎,接下来将陷入孩子哭闹、你更加生气的局面。如果你这样和孩子对话:
“**打碎了花瓶,我会有什么感受?”
“你会生气”
“你觉得我会怎么做?”
“你会去找**的妈妈”,“哦,不要,妈妈,花瓶是我打碎的。”
“你打碎花瓶是什么感受?”
“我很害怕”
“你觉得有什么解决办法?”
“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在易碎物品附近玩耍了,妈妈能帮我一起打扫吗?”
这样的对话,即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父母和孩子陷入争执。
第五,教孩子考虑后果。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让孩子尝试一些因果思考。
1、提出问题或者让孩子提出问题。
2、像往常那样引导孩子提出多种解决办法。
3、在遇到有助于询问出后果的解决办法时,停下来。(通常,抢、打或告诉某人这样的解决办法都可以用来探究后果。)
4、把这个解决办法写在纸的左边。
5、宣布你要编另一个关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的故事。要求孩子们做出多个不同的回答。
6、把每个回答都列在纸的右边,在解决办法和每个回答之间画一条线。
通过以上这些训练,就可以掌握“我能解决问题”这套方法,概括一个完整的“我能解决问题”对话包括四部分:
1、明确问题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3、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03应用宝典
本书的第二部分可以说是一部应用宝典,我们可以在其中快速找到相应问题,然后借鉴可以参考的对话指南。
常见的问题分为两类,一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包括打人、捉弄、好斗、损坏别人的东西、抢东西、不耐烦、感到不被接纳、分享;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包括忘事、就寝、买玩具、打扫卫生、吃饭、不负责任的行为、说谎、寻求关注的行为、损坏物品、旅行。
这些问题真的在生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作为父母,一旦意识到自己又倒回从前,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甚至和孩子大喊大叫,把矛盾升级时,建议马上回到书中找对应的参考答案。等情绪稳定后运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孩子对话,帮助孩子有效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我在孩子小学阶段阅读的,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简单易学,我并没有像书中案例那么频繁地和孩子一起训练,只是在真正发生问题时,用这套办法去对话,结果表明十分有效,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经常用换位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更轻松地理解他人感受。
回顾,我对鼓励孩子多提不同解决办法方面做的不够,不同解决办法是一种特别好的心理建设,可以培养孩子更加理智客观,更加沉稳。虽然这本书的受众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家长,但时至今日,我重读后感到对于初中生的孩子仍然可以适用。
100天33本书——第7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