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供销社的话题引发人们的热议。有的人说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又要回来了。其实这是误解,名称一样,可内涵却完全不同。这个已被岁月封存的词一旦被激活,那些有关供销社的记忆也瞬间复活了。
供销社是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唯一的供销渠道,相信现在50岁以上的人都对此记忆犹新。 那时日常的吃穿用哪样也离不开供销社。每个公社都有个供销社,每个村都有个联社(联合社)。供销社的售货员是正儿八经的国家人员,不但吃公粮,还掌握着生活物资的供销。
我们村联社售货员的女儿是我高中同学,她是独生子女,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像个男孩子,一次我去约她一起回校,没想到一进她家,看到了让我大吃一惊的一幕:她正坐在他父亲的大腿上,而她父亲正喂她面条。这场景让我感到深深震撼,原来还能这样,父亲还能喂这么大的女儿吃饭。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动辄呵斥打骂,不禁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之大。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自己也有了孩子后,才知道这本是正常的天伦之乐。当供销社售货员的父亲工作舒心、收入稳定且可观,对独生女儿的宠爱是最自然不过的。可是拥有这样美好生活的这位同学,却在高中毕业后自杀了,原因不详。
相比村里的联社,公社驻地的供销社就更让人向望了,五天一次的赶集日是一定要去供销社买东西的,日常的就是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到了过年前,要去买衣帽鞋袜,或扯布做衣服。赶集或节假日,供销社里的人都是熙熙攘攘、热闹拥挤的,独门生意,独家经营,从来不愁没有买家。
那一年,经我再三跟母亲央求,终于答应给我们姐妹俩过年一人割一块布做新衣服,那是当时最时兴的叫“涤卡”的料子,天蓝色的。可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新衣服,却让裁缝给错发给别人了,本来可以给我们重做,可父母却选择了退钱,大概早后悔给我们扯那么贵的布做衣服了。那时供销社的售货员站在高高的柜台后面很牛气,想买什么要好声求他们给拿,如果挑来拣去就会很不耐烦。。记得母亲对卖布的售货员的工作羡慕极了。
到了县城,国营商店跟供销社性质差不多我们县城有个西关商店,不光有美物,还有美人,不过那是冷美人,这么重要和吃香的岗位,一般人是进不来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在所难免。一时成为传奇,关于那冷美人的美和“帅”,“帅”就是对客人的问话爱搭不理,保持头不抬眼不睁的神态。那种清高和孤傲,引来一拨拨假装来买货的小伙子搭讪和围观,那阵式跟后来的明星崇拜也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商品越来越丰富,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售货员和顾客角色来了大转变。“顾客是上帝”是市场经济的共识和常态。如果让人们再回到那个供销社的时代,估计没有人愿意。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供销社只是一个载体,社会和经济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它承载的内容注定是跟之前完全不同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