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代前言部分时,有两句话引起我的注意。第一句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理解,而不是强迫命令。”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些场面,课间操前,各班老师都在组织自己班级的学生站队,总有几个学生不好好站,游离在队伍的旁边,或打闹,或玩耍,此时,老师尖利的嗓音就会穿透热闹的校园,在嘈杂的人群上空盘旋。
上课铃响后,总有教室传出老师气急败坏的声音,正在批评淘气的孩子。走路队时,也时不时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为老师感到累的同时,也感到其工作状态的不佳。如果孩子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能理解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并且自觉地去做好,而不是被逼着去做,大家岂不是要轻松愉快得多?
社团课时间,我负责在教室内为没有社团的学生上自习。下课铃响了,部分孩子都出去玩了,有个小男孩却坐在教室里继续写作业。他终于写完了,站起来看了我一眼,却叹了口气说:“唉,这个世界不幸福啊!”看着他说这话时那老成持重的样子,我不禁笑了。
我问他为什么感到不幸福,他说作业多啊,礼拜天还不如不过呢,那么多作业,太烦了。我说:“你好好算算,可玩的时间比平时上学的时候还是多很多呢。”他说:“老师你不知道我妈,她见不得我玩,她一看见我玩就给我布置作业,还说不写就扇我大耳刮子。”他刚说完,旁边的一男生也附和道:“嗯,我妈也是。”
我无语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学生说了。我理解家长的用心,但家长没有让孩子理解他们的用心。
另一句话是:“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还没有一门特别喜欢的学科,没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没有他最爱读的一本书,教师就该为他焦虑了,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的人。”
其实从入学不久,我们就发现班级里总有部分孩子是默默无闻的,他们是那么安静,从不给老师找麻烦。但我们总希望他们有丰富的内在,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既安静,又一无所长,所有的日子都变得那么无聊,生活缺乏活力,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是真正的“灰溜溜的人”。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好好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