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碎语——《中国文学史》之词与曲

碎语——《中国文学史》之词与曲

作者: 市井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20-12-04 21:41 被阅读0次

    由宋词而变成元曲后,曲是成为社会化平民化的了。再由曲而演变为明代的传奇,就有了唱昆曲。

    之所以这些天一直抄《人间词话》,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中国文学史》卡壳了,元杂剧是我的阅读死角之一,除了故事梗概,一无所知。

    正好书架上有本上古的《元曲一百首》,以前基本没翻,临时拿来补了补常识。

    在我看来,宋词演化成元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复。主要有三:

    其一,词,本是可以唱的,写着写着。脱离了音乐,等于瘸了一条腿。到元曲,又可以唱了。

    其二,词,脱胎于诗,优于诗的一个地方就是长短交错,更有利于情感表达。所谓的词牌、平仄、用韵,初始也都是新创。写着写着,又走进了那个死胡同,盯着词牌和格律,这也是北宋以后难有大家的因素之一。到了元曲,衬字的使用,是对这个弊端的弥补。曲牌,也是对词牌的拓展。

    其三,词,终究是士大夫文人的,而元曲,是大众的。由词到曲,也是文学深入民间的一个体现。

    清人入关后,昆曲衰落了,进而演变成京剧。京剧重要的是有科班。可参看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四十年》,梅兰芳唱做功夫都是一流,且是有传承的,他终能成为大艺术家,实在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然而还是落寞了。现在虽然倡导戏曲百花齐放,不可否认的是,京剧仍然占用了太多的资源,无形中压缩了其他剧种复苏的空间。

    喜静不喜动的我,在赞叹京剧的同时,也嫌他太闹腾。相对更爱听越剧和黄梅戏,《天仙配》是我的听曲保留曲目。

    上小学时,有个女生,除了长得很漂亮外,还有两项绝艺。一是踢毽,旁边数数的小伙伴们都累得不行不行的,她那个漂亮的鸡毛毽就是不落地。二是唱越剧,《沙漠王子》唱得那个好听劲。当然,我也没考证过,那里有没有我的初恋。

    《西厢记》亦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此剧中第四本第三折道: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天也顺便学了点“端正好”、“滚绣球”这些元曲的常识性知识,颇有乐趣。

    这曲看上去借用了范文正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生动感人,淡雅优美。算是对宋词的一种传承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碎语——《中国文学史》之词与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ai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