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瘦竹斋文集
游王府山遐思 (外四则) 杨连山

游王府山遐思 (外四则) 杨连山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10:04 被阅读6次

    1、游王府山遐思   杨连山

    2月20日,是农历正月十一,天阴沉沉的。因为过节牛肉羊肉吃的太多了,上火,嗓子疼,咳嗽,不再说养生宜清淡。于是至海旭诊所开了西药。复到办公室,开了电脑发帖子,织围脖,又看南阳晚报电子版,忽见一篇杜全山陨石展隆重开幕的报道。心想,应该去看看,结识这些天外来客。

    午饭后,骑了电动车经中州路,新华路至工农路第一个十字路口,见路西挂了杜全山陨石展的横幅。于是,进小巷,遥见王府山山顶六角亭矗立累石之上。进了大门,锁好电动车,先到西边展牌前,看王府山简介,又看陨石展图片及说明。然后踏着光滑圆润的鹅卵石小径,观看财运钟。又伫立滴水渠石旁,听叮咚悦耳的水流声,凝视着石头上的石刻图案,遥想当年那是何等的风光呢。耳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思绪早已飘向明代的岁月里,这些出土后重见天日的石头,默默地诉说着它往昔的前世奢华。

    复徐步至南墙根一排石碑前,伸颈睁目,尽全力观看石碑上湮灭不清的文字,它们是朱氏家族捐赠的四通墓碑,有的上面刻着先考 木木木 先妣木木木之墓;有的刻着木木木之墓;聊聊一行数字浓缩了先祖一生的荣耀和功业。

    转身登山,拾级而上,见一尊佛像盘腿端坐石龛内,她是那么安静,那么慈禧,那么平和,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花花世界的芸芸众生,倾听着他们的喜怒和哀乐。进半山腰石洞,洞内地上铺着猩红的尼龙地毯,仙桌上供奉着神像,香烟缭绕,一尼姑大声嚷,烧香的进来,不烧香的出去。我只好出去。

    脚踏石阶,手扶石栏,上到山顶,站在六角亭里极目远眺,林立的高楼可不是扒扒差差够着天,而是直插云霄。时代早已进入21世纪了,现代化的浮华与这历史的遗存相映照。人们不管如何努力向前,总是从历史的云烟中走来,身披历史的沧桑。有明一代的唐王们,行善也罢,作恶也罢,都早已被历史的车轮碾成幻灭。人民也只能在这历史的长河里,品味着演戏一般的历史,人民也只能从黄昏娶亲与喝汤的风俗里咀嚼着历史的无情和辛辣。

    收回飘飞的思绪,一步步走下山来,在过云楼前,付费3元,购门票一枚,抬脚跨进陨石展厅,迎面靠北墙是一排博古架,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碟碟罐罐。展厅中间玻璃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块块黑不溜秋的石块。哇塞,这就是来自遥远太空的天外来客吗,它们走过了漫漫长途,满身的风尘与疲惫,却难掩其清贵和风华;历过一番火焰的锻炼后,终于通灵了。那么,他们也像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一样能除么,我站在一块28.4公斤重的陨石前沉思,陨石不语,而一切尽在不言中,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了。正遐想呢,进来了一位个子中等,气质高雅的女士,对着主事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河南省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记者,请你介绍一下陨石的特点,说毕,手举摄像机拍着,主事人娓娓道来,我也就免费听了一番解说,方知这些陨石不凡的身世。

    临别,随手取了一册史志中的王府山,打算归家后细细地品味明朝的那些事呢。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电话15203807935

    2、医圣祠记游     杨连山

    公元2018年2月27日,农历是正月十八,乃开学的第一天。九点多看南阳晚报第二版志三快语专栏文章:先贤仲景,是医圣更是心灵导师.得知今天是医圣张仲景1863年纪念日,遂有去朝拜医圣,游览一番之意。

    于是,借去卧龙区教研室教科所送材料之机,沿滨河路至仲景路,远远地望见向东去医圣祠的小巷人头攒动,高大的汉阙矗立在那里,傲视着蓝天白云。医圣祠大门前人山人海,戏听得正津津有味,人群纹丝不动。推了电动车随人流到医圣祠西侧,存好电动车,怀着崇敬的心情从西侧门步入医圣祠,沿中间甬道北行,惊见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熠熠生辉。遂向东行,立于百寿亭前观赏。然后至医圣祠墓亭前,跪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脸现尊崇之容,心怀虔诚之意。正燃烧的香和表烈焰腾腾,炽热灼人,香屑纷飞。围观者纷纷手举相机拍照。

    来到张仲景墓东南角羊头前,周围挤了许多大人小孩儿,我等人稍少些,伸长了手臂摸羊头,羊头上满是摩挲的手。南阳有旧俗:医圣爷纪念日,四邻八乡的人们扶老携幼,齐聚医圣墓前,朝拜医圣,摸墓砖或羊头,祈求医圣爷保佑来年家人安康,去病健身,延年益寿。据老少爷们传说,灵验得很,一摸羊头,周身不得疾病。然后,我站在医圣殿前,观看大门二侧的对联: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大门西侧有人穿了印有木木医药研究所衣服,在那儿讲防病养生之道,周围一匝男女皆仰面敬听。进殿后,挤过熙攘的人群,到东边看陈列的医圣书籍。从殿里出来,又到后院转了一圈。从医圣殿西侧经过时,听见那人还在讲,啥叫养生,养生就是把养生二字颠倒过来,生养即可。胃有病了,吃不下东西,不要紧,多喝开水,时日一久,保管你啥都吃得下去。

    往前行,登上秋风阁,俯视院子里花花绿绿的人们,方悟出,人们对于平安的祈求,是多么强烈。健康是幸福的前提,有健康才有一切。下阁后,频频回首,犹记得去年游览时,登临的是东面的春风台。又前行,从历代名医像前经过,伏羲,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李时珍,叶天士,历朝历代的名医在眼前飘过。他们生前救死扶伤,医病活人,死后得人敬仰。

    出了西侧门,耳中听到的是大门前唱的正热闹的曲剧打金枝。这时,我回望医圣祠,隐在朦胧的薄雾中,而身边是涌向医圣祠朝拜的众生。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电话15203807935

    3、花枝招展的白河更需要文化的装扮     杨连山

    作为南阳母亲河的白河,现在建设的就像一位风姿卓越,花枝招展的妙龄美女。它有五多,白河上的桥多,白河里的鱼多,白河上的鸟多,白河水面的岛多,白河两岸的美景多。但是,白河与杭州的西湖比起来,就没有了西湖在文化上的万千风情。白河就像一个天生丽质的村姑,又像是深山里飞出来的俊鸟。杭州的西湖有苏堤和白堤,有三潭印月,有雷峰塔等,富有文化色彩的名胜景点,她们象征的文化魅力,吸引多少游人观光游览。咱们的白河在文化方面的资源、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文化蕴涵,可供挖掘开发的太多了。我仅举李白为例说明一下。

    杭州的西湖有苏堤和白堤,有三潭印月,有雷峰塔等,富有文化色彩的名胜景点,她们象征的文化魅力,吸引多少游人观光游览。咱们的白河在文化方面的资源、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文化蕴涵,可供挖掘开发的太多了。我仅举李白为例说明一下。

    这首耳熟能详的《送友人》,描写的优美景色是我们南阳的独山和白河!“青山就是我们南阳的独山,白水就是我们的母亲河——白河。这是李白在第三次来到南阳,与好友崔宗之话别时留下的佳作。”我们可以策划建一个挥手送友亭。

    李白曾5次光临我们南阳,为南阳留诗13首呢。”第一次来南阳(公元730年)时,李白30岁,远赴长安谋求发展,他路过南阳,意气风发,留下了《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游南阳清冷泉》等几篇佳作。第二次来南阳时,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他饱尝仕途艰辛坎坷,独自来到南阳,在这儿邂逅了崔宗之,两人一见如故同游南阳。第三次是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送崔宗之返回洛阳,途经南阳。第四次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最后一次是两年后,他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而来。

    李白对南阳的景色十分喜爱。他曾陶醉于无限美妙的白河景色之中,整整一天,看天水相连、云蒸霞蔚,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他“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直至到了晚上“长歌落日尽,乘月归田庐”才恋恋不舍地返回。我们可以建一个李白涉水处

    去年5月,我市健康路拓宽改造工程施工时,在施工现场发现数百块巨型青石呈“人”字形交错叠砌,形成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大型巨石遗迹。文物部门推测其为古代水利工程,而我市一些学者则认为“巨石遗迹或是李白登石激处”。这又是一景,李白登石激处。还可以把”清《新修南阳县志》对此的详细记载:“石激在县东北十五里钓鱼台侧,左滨淯水,今圯。明一统志作石激云,在府城东三里,淯水环流,为一城之胜。可御水患而障城郭,其坚顽石犹在,前贤题咏甚多,唐李白有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刻石作证说明。

    李白曾在第一次来到南阳时写的名篇《南都行》中提及:“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在白河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李白呼鹰湾,要不了几个钱。

    李白最爱南阳的哪种美食呢?不得不提到独山蕨,觉。在《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中,李白回忆:“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那就在独山脚下的白河边。

    一条蜿蜒的白河,沿岸又有多少历史名人的足迹,又有多少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可供我们挖掘开发,又可以建多少名胜景点。

      用我们南阳人的智慧,用我们南阳人的一双巧手,用南阳3千年的文化,把我们的母亲河白河,装扮得更加风姿卓越,花枝招展,让白河这位美女更加美艳绝伦。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

    4、白河遐思    杨连山

    白河发源弘农卢氏功力山   至鄂城东朝西南而流。白河古道就在石基处,而不是现在白河的位置。南阳西南十里庙有商代遗址,春秋时期的墓葬群在城西,即现在八一路名门华府附近,范围有四顷半。

    这时,升到半空的一轮太阳,红光万道,白河水面披上了金光闪闪的轻纱。贾科长讲述完毕,大家又乘车去黄山遗址,车子在田间小径上东拐西折。穿村庄,过小桥,疾驰于麦田之中,经过一番颠簸,车子终于停在一个立于路边的石牌之下。

    大家聚在石牌下,贾科长讲道,这里就是黄山遗址,这是国务院63年6月20日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能评为国宝,一定有它的资历。在这里出土了六、七千年前的石斧、石鼎等石器,它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与三门峡的远古人是同一部族。他们从山里一步步迁涉而来,逐水而居。大家看东边不远处,就是白河,黄山人是猎鱼为生。这时,孙宝瑞老师说,黄山遗址的文化意义是它有几种文化因素,形成大面积的中原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的圆点,是一个意型,是某种文化符号,有着文化信息。我猜测,他们最早是渔猎,在白河里捕鱼,因为在这里出土了很多渔网上的网坠,一会儿上山后,大家留心的话,就可以捡到渔网坠。

    我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不远处的白河,思绪早已飘到了远古时代,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在白河两岸忙碌劳作的热闹情景,男人们或涉水撒网捕鱼,或驾着一叶小舟捕鱼;而女人们也不闲着,她们在河边沙滩上嬉笑着,打闹着,甚至唱起了渔歌,歌声此起彼伏。她们晒网,修补渔网,生了篝火烤鱼,我仿佛闻到了自远古飘来的烤鱼的香味。

    这时,孙老师还在介绍着,南阳发现的玉铲,就是在黄山遗址出土的,与和氏璧,元代的大玉海,皆为南阳独玉,是南阳玉文化的三大宝。这说明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采独玉,把挖出的玉制作成玉铲、和氏璧、玉海。南阳玉文化就开始于黄山遗址上生活着的祖先们。在遗址横断面处,大家一边捡拾着鼎腿、渔网坠、陶块、石斧,一边听孙老师讲解着,记者忙着拍照。然后,绕横断面向西而行。正走着,孙老师弯腰捡了一片石片,用手指捏着说,大家看,这都是一个渔网坠,一个石片只要半腰的两边凹进去了,就是先人打磨的用以绑绳坠在渔网上的渔网坠。我弯腰捡起了一块红色的土块,递给孙老师问,这是不是陶块,孙老师说道,可是的,这是烧过的陶土块,用水洗过之后呈鲜红色。我举着陶土块,端详良久说,拿回去做个底座,就成了一个盆景了。这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于是拿在手中,到车上装在了同伴的一个塑料袋里,打算下车时拿回家,做盆景呢。可惜的是,下车时行色匆匆,也忘了要了。"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

    南阳解放七十周年,十四位烈士何日回家       红香圃

    南阳于1948年胜利解放,到今年恰是南阳解放七十周年,在这不同寻常的特别日子里,我们更加缅怀为了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而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悲壮牺牲的英烈们。14位南阳籍烈士六十多年了,至今还没有魂归故里,他们的英烈还在异乡漂泊。送他们回家,圆他们回家的梦,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担当和责任。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杨连山,1962年6月,生于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今年57岁,1981年参加工作。现在是南阳市14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他从一个农村娃娃,成长为一个人民教师,对党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毛主席的著作倍感亲切,所以,产生了收藏红色文献的想法。几十年来,藏书是她的挚爱,并不宽敞的书房里,藏有3万多册毛著,3千多册红宝书,3多千册连环画。藏书以毛著为专题,兼藏文革资料、乡邦文献、连环画、老唱片、老物件、毛主席像章等。这些藏书丰富了杨连山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他的心灵,它们成了杨连山生命中的珍宝。淘书藏书,藏书淘书,在这条路上,他快乐地默默前行。09年元月,那个春寒料峭(qiao)的日子,杨连山淘书时,发现了14份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俗称烈士证),当14份烈士证,映入他眼帘的一刹(sha)那,杨连山的心揪紧了,激动了,沸腾了。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14份没有送达的烈士证,不仅是宝贵的革命文献,它还是14位革命先烈,至今仍在飘荡的英灵啊。于是杨连山毫不犹豫地以不菲的价钱,把它们买了下来。从此,他踏上了执着地,为烈士找家的漫漫长路,一个个为烈士找家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时间追溯到09年元月六日,杨连山淘书的时候,在南阳一个卖旧书人家里,见有一个文件夹,装有14份五一年邓小平、贺龙签发的二野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一见之下,大为惊喜:他惊的是,时间过去了58年,而这14份烈士证,却没有送达烈士亲人手中;喜的是幸运地淘到的这14份烈士证,非常有文献价值,我们常常说,新中国的建立,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这些只是抽象的概念,而这些烈士证却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见证,是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见证。并且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烈士证向我们昭示,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在一些人看来,牺牲是一个士兵永恒不变的宿命,也是一个士兵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人会怀念那些为了赢得今天和平的环境、幸福的生活,而牺牲了的英灵呢?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崇尚忠义的民族,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可能性随时存在,必要的时候,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够像革命先烈一样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维护祖国的安全,民族的尊严呢,如今的80后,90后,00后们难道不再需要爱国主义的教育了吗。如果需要,这些烈士证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呀。 用手抚摸着这些用先烈生命换来的烈士证,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和不安,它虽是一张张薄薄的纸,但它是烈士生命的凭证。这些烈士证是1951年签发的,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用手捧起这些纸张发黄的烈士证,用手捧起这承载着烈士生命的,沉甸甸的纸。60多年的历史啊,60多年的岁月,60多年的烟尘,却怎么也遮掩不住,烈士那鲜活的生命!

        那一天,杨连山满怀着得到珍宝的喜悦心情回到家中,向妻子梁金丽,女儿杨子介绍了烈士证的情况,并一张张展示给她们看,她们的激动让我感动,杨连山有个幸福快乐的家,一家人总有着一样的心跳。他讲述了烈士证上的信息,她们听后深受感动。女儿杨子虽然是一个女孩子,却对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很感兴趣,崇拜英雄。爱看央视的防务新观察,军事纪实,以及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座的朋友们,你们看过电影集结号吗,《集结号》是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建国初期为题材的电影,主要剧情为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下令以集结号为令撤退;惨烈的战争中,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他们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3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外,47人全部阵亡;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求索,他要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是否吹响的真相。集结号的战争场面非常惨烈。那么,集结号的教育意义在哪里呢,我认为集结号向社会呐喊,安抚先烈英灵,为牺牲者讨回荣誉,记住该记住的,珍惜该珍惜的,这就是集结号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育意义。

    杨连山女儿看了《集结号》后,特别景仰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当听了杨连山的讲述后,她当即决定和父母一起寻找烈士的亲属,做生活中的谷子地,为这些烈士圆回家的梦。妻子梁金丽向他建议:你应该赶快寻找烈士的后代,让烈士英魂回家,把烈士证送到他们亲人的手中。因为这些烈士证在你手里,仅仅是藏品,如果送到烈士亲人的手中,就是一个生命回家了,就是一份亲情回归了。妻子厚重质朴的话语,暖暖地让他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他赶快行动起来,为烈士找家的信念。

     自从淘到这14份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杨连山昼夜难眠,寝食不安,下决心要找到烈士家人,在妻子梁金丽,女儿杨子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对每份烈士证上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烈士证上的内容,写出烈士证简介,并对烈士证上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如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等信息,制成革命英烈名录。妻子梁金丽把烈士证、革命英烈名录、烈士证简介进行了复印,作为寻找烈士亲人的资料,然后着手收集资料,杨连山查阅了南阳县地名志、《南阳县志》等南阳文史资料。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当年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反复调查、寻找,但由于姓名不对、地址不详、资料不全、战争时期部队番号多次变化、解放后行政区划变更和村庄迁移等原因,致使这14份烈士证一直未能送到烈士亲属的手中。

      于是,杨连山按照烈士证上提供的烈士籍贯,开始调查寻找。还通过多种形式查访,如发动亲朋好友调查打听,打电话询问。在新浪网上开了为烈士找家的博客,把烈士名录登录在博客上,逐日写一篇博客,提供信息,寻找烈士的亲人。并把新浪网上的博客,贴在南阳吧上,扩大寻找的范围,在网上寻找烈士亲人。

       漫漫寻亲坎坷路,执着查访不觉苦。在寻找过程中,杨连山遇到了许多困难,不少烈士籍贯一栏的信息相当模糊,大多只写了南阳县人。再加上烈士家属的搬迁,村落名字的变化,烈士的亲人,有的已经故去等原因,为烈士寻亲犹如大海捞针。但这些困难没有让我退缩,决定迎难而上,为了扩大寻找的范围,杨连山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时间,带上简单的午饭和开水,到原南阳县周边村庄进行寻访。甚至骑车到社旗、邓州等地的偏远乡村去调查,行程二万余公里。累了,放好自行车在路边歇歇;渴了,喝几口自带的白开水;饿了,打开妻子为他准备的饭盒,匆匆吃上几口。

     后来,杨连山感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应该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和媒体的力量,来共同寻找烈士的亲人,共同掀起一场更大范围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在女儿、妻子的陪同下,走进南阳晚报社,诉说了他们的愿望,开始借助媒体的力量为烈士寻亲。 09年8月4日,《南阳晚报》在头版头条以通栏大标题,刊登了题为《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的导读,并在第6版,刊登了题为《建国六十周年的日子马上到了,杨连山和女儿联手本报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的报道。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南阳党教台、腾讯网、人民网、中新网、黑龙江考研网、广东考试网、教育网、《河南电视台》一套、新农村频道、都市报道、情感密码、《河南日报》、《东方今报》、《大河报》、《天中日报》、驻马店电视台、《教育时报》、《河南法制报》、南阳电台、河南电台、中央电台等数千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数万篇次的报道。南阳市民政局,和两区民政局,发动各乡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去,仔细摸排。南阳一些商家在卖场内,每天也定时用喇叭宣读为烈士找家的信息,这是一场爱的接力,这是一场情的传递,大爱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争相给杨连山和报社打电话提供相关线索,介绍背景资料。南阳市三初中已退休的李长海老师,提供了南阳县周边村庄变迁的情况。卧龙区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熊运彬多次打电话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并到十四中学校采访了他,把采写的文章发表在东方今报上,还把文章和照片发在网上进行寻访。   09年 8月5日,《大河报》A9版,刊登了题为《南阳教师要为烈士找家》的报道。同时,南阳电视台也播出了为烈士寻找回家之路的专题节目。就这样,为寻找烈士亲属的工作出现了转机。因为这一份份的爱,为烈士找家的路在山穷水尽之时,突然柳暗花明了。

      8月7日上午9点,杨连山接到了南阳晚报记者于欢打来的电话。他说,为烈士寻找回家之路的消息见报后,南阳市高新区七里园居民,赵永全打来电话说:烈士赵明山应该是他的亲大伯。听到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杨连山激动万分,泪如泉涌,180天的四处奔波,180天的望眼欲穿,180天的翘首期盼,180天的执着坚守,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都在这一刻如鲜花般绽放。

    今年69岁的赵永全,祖籍是南阳市高新区高王庄村苗庄,其父叫赵昆山。杨连山和记者一行人赶到后,赵永全说:“我从小就经常听父母念叨大伯赵明山的事。因为家贫,大伯于1946年外出逃荒。后来,有人说他当解放军了,也有人说他死了……我父母在世时经常提起他,说他早晚都会回来的。我母亲是在今年3月份去世的,去世前说得最多的还是大伯赵明山。她老人家说:我们现在生活好了,有吃有穿,还图什么,只是想让自己的亲人叶落归根。”

    8月8日上午11点,杨连山和南阳晚报记者、南阳市电视台、采访组一行6人,第二次来到苗庄村,将赵明山烈士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交给了他的侄子赵永全。悲喜交加的赵永全双手接过烈士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遗像前,嚎啕大哭着说:“妈,大伯找到了!58年了,我大伯终于回家了。您的心愿实现了,您可以瞑目了。”当天中午,赵永全和姐姐来到自家的祖坟前,将这一消息禀告已经作古的亲人。此时此刻,我心中的欣慰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久,盛夏的清风又吹来了好消息。8月25日下午,河南省电视台记者窦东杰一行,第三次来到南阳。仍由南阳市三初中李长海老师担任向导,杨连山和寻访组驱车前往内乡县赤眉镇齐营村,寻找齐华针烈士的亲属。

      在齐营村,他们找到了烈士齐华针的侄孙齐熙纯。于是在齐熙纯的带领下,乘车前往西峡县田关乡岈子村,找到了烈士齐华针女儿齐伍云的家。齐伍云已经去世,说到齐华针烈士是在确山战斗中牺牲的,齐伍云的丈夫、82岁高龄的李菊令说;“陈赓、谢富治部队打确山的事我知道,为了牵制敌人,发起了宛东战役,陈赓、谢富治决定攻打确山,战斗打哩激烈得很呐,解放军集中兵力,强攻确山县城、西南的一个山头,敌人在山上凭借险要的地势,居高临下,负隅顽抗,解放军战士发起一次次强攻,都没有成功。后来,由于完成了战略牵制任务,咱解放军主动撤出了战斗。打确山那一仗,解放军战士牺牲了两千多人,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战场的树木和小草。我们现在才知道我岳父也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作为烈士的家属,我感到很自豪,很光荣。在场的人们,听了烈士女婿李菊令的讲述后,无不为烈士的英勇牺牲精神所感动,无不为战斗的惨烈而震撼。他们 确认这里就是烈士齐华针(珍)女儿的家后,杨连山从文件夹里掏出烈士证,走到烈士女婿李菊令面前,双手递给了他。首先向他解释了这张1951年颁发的烈士证,为什么58年后才迟迟送达的原因,然后对他说:“58年后的今天,齐华针(珍)烈士终于回家了,总算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现在,我双手把烈士证交到你手里,了却了你们一家祖孙三代的心愿,你可要好好珍藏,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让后代人知道,自己的先辈中,有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件光荣的事,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当时,窦东杰对齐伍云的孙女李平说:“听说今年你考上大学了,学费得7800多元,还没有着落,你哥哥又正在上大学,家庭经济一定很困难。我给台里联系了一下,帮助你们解决一点儿实际困难。台里答应给你申请一个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指标,后天我带你去洛阳,到捐款仪式现场,给你解决1万元的学费。你和你哥哥都考上大学了,烈士听到这个好消息,也可以瞑目了。”当看到烈士后代眼中的泪水时,杨连山欣慰地感到,世上的情感永远是共通的,人间的真爱,是无处不在的。

       9月7日下午3点,杨连山和都市频道寻访组一行前往曹岗村,寻找张文武烈士的家。在张玉峰家中,她们和四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进行了座谈。据老人们介绍,张家在解放前,确实有一个外号叫四麻子的人,外出当兵,后来下落不明。1966年,大队曾举行过追悼烈士的仪式,烈士名单中就有张文武。经过认真、反复的筛选、排查,寻访组最终确认张玉峰的四叔(四麻子)就是张文武烈士。于是杨连山把烈士证双手递给了张玉峰。接过烈士证,张玉峰的心情万分激动,泪流满面,哽咽着说:“58年后,我这个四叔终于回来了,我又悲痛又欣慰。我奶奶因思念四儿子哭瞎了、哭疯了(低缓地),临终时也没能见到她这个儿子。我要到西地奶奶的坟前,告诉她老人家:您的四儿子终于回来了,您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您也能在九泉之下安息了。”听着张玉峰发自肺腑的哭诉,杨连山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寻亲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他相信有爱就有方向,有爱就有动力。

      09年9月17日下午3点,窦东杰一行又来到南阳,他们驱车前往邓州市高集乡沈堂村,调查单华荣烈士的情况。他们先到邓州市民政局说明来意,然后由该局办公室孙主任陪同,来到高集乡沈堂村,   找到单新强, 向他了解情况,单新强说:“我爷爷单风亭兄弟五个,老五单风举有个儿子叫单化荣。我父亲叫单化有,还有一个叔叔叫单化久。民国31年年程,庄稼颗粒无收,我的长辈们没吃没穿,为了活命,逃荒要饭来到沈堂村,没有房子住,就搭了个四处透风的草庵居住,以理发为业。后来,恶霸地主欺辱了我奶奶。为了有饭吃,为了报仇,单化荣就去投奔八路军当兵,临走时发誓说,将来立功了,回来盖房子,报仇雪恨,这样就能有饭吃,有房住,翻身当主人,不受外人欺负。”当天夜里,单华荣就义无反顾地寻找八路军去了。”他们听了,感慨万分道:“这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啊!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闹革命,受欺压的穷人只有造反,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成为国家的主人。”

    经过到村里找七八十岁的老人调查取证,他们一致认为,烈士单华(化)荣就是单新强的堂叔。于是,杨连山把烈士证交到单新强手中,对他说:“省电视台窦老师一行和邓州市民政局,做了大量调查取证工作,终于确认单华(化)荣烈士就是你的堂叔。58年后,单华(化)荣烈士终于魂归故里了。这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人民不会忘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然后,烈士家属、寻访组和众乡亲一起向烈士证三鞠躬,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邓州市民政局孙主任当即表示,好事好办,特事特办,为烈士的亲属办低保,并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让单华(化)荣烈士含笑九泉。

        在为烈士找家的过程中,虽然有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杨连山一直执着地寻找下去。10年3月,南阳市法院丁先生给他打电话,说他老家有一个大哥解放前,外出当兵牺牲在外,解放后没有回来。杨连山曾去调查寻找,正在进行核实,如有可信的证据,就可以确认了。11年1月,南阳日报、社区新闻版,以用亲情告慰英魂为题又进行了报道。在建党90华诞之际,为烈士寻亲活动再掀高潮。11年7月,社旗县有人给他打电话说:他奶奶的娘家,有一个弟弟在解放前出去当兵,姓平,牺牲在外没有回来。这是个很有价值的线索,杨连山多次去调查,具体情况现在也在落实中。为了让烈士英魂回家,他不会放过任何有用的信息。12年2月,河南台新闻频道驻南阳记者做了一期节目,发动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寻找烈士亲人的活动之中。

    2009年至今,杨连山十年坚守,执着为十四位烈士寻找着亲人。2012年4月,杨连山参加了卧龙区文明办学文明知礼仪宣讲团,深入到社区、机关、学校、乡村,参加了百余场道德讲堂,讲述烈士墓为国捐躯,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介绍烈士的基本情况,发动热心人士共同努力,为这些烈士找家。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和网友也纷纷打电话、写信,发博客提供线索,进行寻找。

     十年来,累也好,苦也好,杨连山都乐于面对,和这些壮烈牺牲的烈士们比比,他总觉得这不算啥,杨连山不图名,也不求利,只有一个朴实的想法,给烈士亲人送一个确信,圆烈士回家的梦。他只想着这些烈士,他们为了建立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先烈们面对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他们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脸不变色心不跳,挺起胸膛,为了胜利,为了祖国,血染战袍,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的解放,换来了人民的幸福,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如今,60多年过去了,他们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的英灵在外流浪。如果不利用这个机会,让烈士魂归故里,这些烈士的身世和悲壮的事迹,将成永恒之谜。这是一件让我们后人于心不安,满怀愧疚的事。又想着烈士的亲属,已逝的或活着的,他们60多年的思念和牵挂,又该寄往何处。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有的找到了家,他们的亲人是烈属,享受了应该享受的待遇和光荣。而这些没有找到家的烈士,他们的亲人不是烈属,有的可能解放后划成了地主,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批斗,受了多少委屈。他们无法享受应该享受的待遇和光荣。可是,他们的前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生命都献出来了。这些烈士的亲人,应该享受烈属的待遇和光荣,却没有享受,反而受到冲击批斗,这是多么不公平啊,我为烈士找家,就是要还他们一个迟到的公平。在寻亲过程中,杨连山每到一个村庄调查,都有不止三两个,解放前出去当兵,牺牲在外,没有回来失踪的人,建国已63年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还在医治着战争的创伤。所以为烈士找家,是时代的良心,是民族的良心,是国家的良心。为了让这些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英烈,魂归故里,让他们能在九泉之下安息,从而实现他们亲属几代人的心愿,杨连山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不辞辛苦地为烈士找家。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到目前,已经找到了南阳籍烈士张文武、齐华针、单华荣、赵明山、丁炳福、王青生流位烈士的亲人。这些烈士的亲属们,都不知道亲人当年去干啥了,是健在着,是到了台湾,或者是牺牲了。当杨连山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烈士证,递交到他们手中,他们悲喜交集,热泪盈眶,听了杨连山的介绍,他们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为了新中国建立而牺牲的。是死得其所,无尚光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烈士的崇高献身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烈士们的牺牲精神,才有了共和国的今天,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建国60多年了,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已经渐行渐远。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不可缺失啊。许多年轻的一代,对战争岁月愈来愈陌生,为烈士找家,圆烈士回家的梦,岂不是可以唤醒,对那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岂不是可以唤醒人们对先烈们,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的景仰,岂不是可以让我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

    随着一位位烈士回到了家里,杨连山为烈士找家的信心倍增。目前,尚有8位烈士的亲人还无法找到。这10位烈士的姓名(和基本情况)是:王春法、任守连、张万全、平玉山、马福才、路占阳、方长如、徐培进。

      王春法 ,南阳县人,1945年9月参军;所在部队是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第一三一团炮兵连,1947年7月,在木栾店战斗中牺牲,25岁。

       任守连,南阳县人;所在部队是第九纵队,第二十七旅第七十九团;牺牲地点是安徽省宿县南周成庄;安葬地是宿县,南周成庄村,西地东头第一排。这个烈士有具体安葬的地点,如果能找到烈士的亲属,可以去祭奠悼念。

         张万全,南阳县五保区马营(三马)村人;1947年参军;所在部队是第四纵队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在张庄战斗中牺牲,年仅22岁   。

       平玉山,南阳县五区房庄人;参军时间:不详;所在部队是第六纵队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第三连;1947年5月1日,在安阳汤阴战斗中牺牲,只有17岁;若在今天,还是一个大孩子,一个有着灿烂梦想的青春阳光男孩儿。

        马福才  南阳县人  1937年参军,冀南军区青年纵队2连战士,38年4月在长乐村战斗中牺牲   。

        路占阳,南阳县人,是6纵17旅50团3连副班长,1947年12月11日在双柳树战斗中牺牲,年25岁。      

    方长如,南阳县人,是4兵团13军39师115团战士,49年4月在渡江战斗中牺牲。

        徐培进,南阳县人,参加时间不详,是16军47师139团战士,49年在北赣铁路战斗中牺牲。

      这些烈士中,年纪最大的是任守连烈士,38岁,最小的是平玉山烈士,只有17岁。他们处在花季,正是豆蔻年华。如果生活在今天,还在上着高中,还会在父母面前撒娇,享受着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牺牲在新中国的朝阳,即将升起的清晨,他们未能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冉冉升起。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着人民的幸福之花;用自己的生命,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一想起他们牺牲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华,杨连山的心就禁不住颤抖。      各位朋友,马上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共同努力,多方调查,寻找有价值的线索,让每一位烈士都魂归故里,杨连山也会继续执着地寻找下去,为他们回家圆梦。

    建国已经60多年了,他们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却没有魂归故里。生活在今天和平幸福中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他们的英魂早日回家。只要还有一位烈士没有回家,我就没有完成心愿,为烈士寻亲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W�i�+��}al�}a��}a��}aԐ}a��}ad�}aH�}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王府山遐思 (外四则) 杨连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bm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