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遐思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08:39 被阅读16次
    白河遐思
    白河遐思

    白河遐思 杨连山

    南阳的母亲河白河发源弘农卢氏功力山

    至鄂城东朝西南而流。白河古道就在石基处,而不是现在白河的位置。南阳西南十里庙有商代遗址,春秋时期的墓葬群在城西,即现在八一路名门华府附近,范围有四顷半。

    这时,升到半空的一轮太阳,红光万道,白河水面披上了金光闪闪的轻纱。贾科长讲述完毕,大家又乘车去黄山遗址,车子在田间小径上东拐西折。穿村庄,过小桥,疾驰于麦田之中,经过一番颠簸,车子终于停在一个立于路边的石牌之下。

    大家聚在石牌下,贾科长讲道,这里就是黄山遗址,这是国务院63年6月20日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能评为国宝,一定有它的资历。在这里出土了六、七千年前的石斧、石鼎等石器,它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与三门峡的远古人是同一部族。他们从山里一步步迁涉而来,逐水而居。大家看东边不远处,就是白河,黄山人是猎鱼为生。这时,孙宝瑞老师说,黄山遗址的文化意义是它有几种文化因素,形成大面积的中原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的圆点,是一个意型,是某种文化符号,有着文化信息。我猜测,他们最早是渔猎,在白河里捕鱼,因为在这里出土了很多渔网上的网坠,一会儿上山后,大家留心的话,就可以捡到渔网坠。

    我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不远处的白河,思绪早已飘到了远古时代,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在白河两岸忙碌劳作的热闹情景,男人们或涉水撒网捕鱼,或驾着一叶小舟捕鱼;而女人们也不闲着,她们在河边沙滩上嬉笑着,打闹着,甚至唱起了渔歌,歌声此起彼伏。她们晒网,修补渔网,生了篝火烤鱼,我仿佛闻到了自远古飘来的烤鱼的香味。

    这时,孙老师还在介绍着,南阳发现的玉铲,就是在黄山遗址出土的,与和氏璧,元代的大玉海,皆为南阳独玉,是南阳玉文化的三大宝。这说明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采独玉,把挖出的玉制作成玉铲、和氏璧、玉海。南阳玉文化就开始于黄山遗址上生活着的祖先们。在遗址横断面处,大家一边捡拾着鼎腿、渔网坠、陶块、石斧,一边听孙老师讲解着,记者忙着拍照。然后,绕横断面向西而行。正走着,孙老师弯腰捡了一片石片,用手指捏着说,大家看,这都是一个渔网坠,一个石片只要半腰的两边凹进去了,就是先人打磨的用以绑绳坠在渔网上的渔网坠。我弯腰捡起了一块红色的土块,递给孙老师问,这是不是陶块,孙老师说道,可是的,这是烧过的陶土块,用水洗过之后呈鲜红色。我举着陶土块,端详良久说,拿回去做个底座,就成了一个盆景了。这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于是拿在手中,到车上装在了同伴的一个塑料袋里,打算下车时拿回家,做盆景呢。可惜的是,下车时行色匆匆,也忘了要了。"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河遐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mj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