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系统1和系统2比作生命,那么系统2必然会自命不凡的觉得自己是人生的主角,毕竟系统2才代表了主动思
考与选择。真的如此吗?
虽然系统1认为是自己选择了想法和行为,但是,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或许才是当之
无愧的幕后大Boss。
一、我们能够自我控制,但是却受系统1的影响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若有一项认知任务在手,同时又受到诱惑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屈从于
诱惑。比如,减肥的你,要在一两分钟内记住一串7位数数字,这是却有人端着一份美味甜点要你选择,你会
怎样做呢?系统2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再比如,打电话的人,很容易接受投食,不管喂给他的是
什么食物。
当人们认知忙碌的时候,更有可能做出自私的抉择,比如肤浅的评判以及带有脏字的言语,这或许就解释了玩
游戏的人为什么总是无意识大喊大叫,且脏话连篇。
如果我们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情,而此时这件事情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就会很不情愿或者根本无法
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叫做认知损坏。
一则实验,受试者被要求一边看一边很容易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控制自己的情绪。随后立即要求耐力测
试。结果表现很糟糕。
另一则实验,受试者被要求吃不同的食物,包括芹菜、萝卜等等;食物的旁边是巧克力甜点,但是不能吃,甚
至要抑制吃巧克力或者甜点的想法。随后的面临更难的认知任务时,会表现的比平时更容易放弃。
自我损耗的另外一则真实案例是: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有8位毫不知情的受试者,都是以色列的保释官。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处理保释申请,且这些保释申请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审阅。
这些保释官在每份申请上所用的时间平均只有6分钟。
平均约有35%的的申请能获得批准。
这些保释官作出的每个决定,以及所用时间都有精准记录,也包括他们一日三餐的餐歇时间。
研究的记录设计者,对餐歇时间获得批准的申请数量做出了预测。
结果发现,每次用餐过后,获得批准的申请数量都会增加,有约65%的申请通过了批准。
比平均值高出了接近一倍。
虽然结果难以接受,但是起设计者已经认真排除了很多其他原因。
事实结果就是: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容易否定保释申请。
二、我们能够自我控制,但是却很懒
看下面简单的难题:球拍和球共花了1.1元,球拍比球贵一元,问球多少钱?
哇,好简单。0.1元。恭喜你,答错了。
稍稍计算一下,你就知道这个答案是错的,但是你不明白为什么仅仅是因为直觉,就会脱口而出一个错误答案
。
这个问题,上万名大学生做出了回答,结果令人吃惊。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有50%以上的学生给出了直接性的回答;
而在一些稍差一点的大学,则有80%以上的学生,没有验证就脱口而出了这个错误答案。
脱口而出这个答案的人,占了我们的大多数人。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任何其他问题,我们只用了探讨,系统2对系统1的监视有多么,不严密!
但凡稍稍认真验证一下,我们就知道这个答案是错误,
而大多数人就是因为太过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于是脱口而出了这个答案。
当然,在某些情形下,这并不是件坏事。
但错误答案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系统2的懒惰,不是努力或者智商不够,只是因为不喜欢动脑,给出直觉答案
后不予验证。
其实,只要不想接受系统1的直觉,也就是大脑中出现的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若满足现成的答案不去思考,则就会陷入脱口而出错误答案而不自知的麻烦境地。
用懒惰形容系统2似乎有些刻薄,不公平,但的确会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直觉常持有怀疑态度,而他们可能也
会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也更具理性。
三、延迟满足
今天得到1000美元和1年后10000美元,你会选择哪个?
延迟满足实验
瓦特·米舍以及他的学生,将-些4岁大的孩置于残酷的两难环境中。
孩子可以自主选择,一是随时可以拿到的小奖励,另一是在充满考验的环境中苦等15分钟,然后得到更大的奖励。
有些孩子成功经受住了15分钟的考验,其成功原因是他们能把注意力从诱人的奖励上移开。
10年或15年之后,那些忍住了诱惑和没忍住诱惑的孩子之间会出现很大差别。
忍住了诱惑的孩子在认知任务,尤其是高效地重新分配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更强。
当他们年轻时,染上毒品的可能性更小。
智力水平的巨大区别也随之出现,在4岁时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数。
那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在冲动、不耐烦以及急功近利的时候。
例如,63%的直觉型受试者宁愿这个月拿到3400美元,也不愿意到下个月拿3800美元。
在认知反应测试中得分低的人,比得分高的人,愿意付出多一倍的钱,在次日就想得到自己订购的书。
我们这场心理剧中的两个角色有着不同的“人格”。
系统1是冲动的、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它也是懒惰的。
有些人倾向于系统2,而有些人则更接近于系统1。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判断成见的影响?
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要想消除成见,还需具备理性。
我们应当将理性和智力区分开来,肤浅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
《思考快与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