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运动带给我什么(二)

运动带给我什么(二)

作者: 素水_6e9a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1:49 被阅读0次

    万事有因就会有果,有一就会有二。继上次写了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之后,就一直想着要写第二篇。在上篇文章的结尾,我说这次要介绍“得到”app里精英日课里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由200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和埃利萨·埃佩尔(Elissa Epel)合著的《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Healthier, Longer》。在这篇文章里,伊丽莎白谈到了五个影响端粒的因素:人对压力的感受,情绪,锻炼,节食减肥,人所处的环境。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有些事情是解释不通的,你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有种命运使然的结果,似乎有种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每一个人的人生。就拿运动来说,你动了少吃点就会有效果,这是一个自然反应,跟身体机能没什么关系。再或者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这还能有什么理论解释得通呢?但这本书的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一切的一切还真能用人体的基因遗传来解释。这也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第二点:我们改变不了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态。

    一 不管你信不信,理论就摆在那儿

    作者在《端粒效应》(《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Younger,Healthier, Longer》)这本书里例举了大量研究,最终发现,贫困基因是可以遗传的。那也就印证了我们那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作者总结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三方面:

          首先是遗传。端粒长度的遗传是通过一种“直接传递”的方式传递的。通俗点说,如果怀孕时候父母的端粒因为后天环境原因比较短,那么哪怕双方都不携带什么能让端粒变短的基因,他们孩子的端粒,也会一出生就比较短。从这一点来看,那些出生在家境贫穷或者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他们 的端粒自出生起就比那些家境富裕或者温馨有爱的家庭里 的孩子的端粒短。

          其次是母亲孕期时的心理压力。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肾上腺会分泌皮质醇。过多的皮质醇对胎儿不好,会带来一系列症状。

          最后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家庭环境不好,缺少父母关爱。甚至可能被父你母忽略的孩子,会有一系列身体和精神问题,端粒短只是其中之一。这也让我想起了为什么真人秀节目《变形记》里的嘉宾都是城市里边里的一些富二代,他们都是年幼时缺少来自忙于打拼的父母的爱。

    美国现在处于一个贫富隔离的状态,人们可以从一个小孩出生地的邮政编码大体判断出他的受教育水平和未来的经济状况,当然知道了这个理论之后,人们还可以根据孩子们刚生下来的端粒长度推断父母的基本情况。

    所以,这还有什么可挣扎的呢?基因都已经决定我们的未来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是的,这是我之前的想法。

    二 你吸收的限定了你所看到的

    之前我写过一篇名为《打破阶级壁垒有多难》的文章,我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下写的这篇文章,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再回头看,发现是我的知识限制了我的思想。我会用我的看法去解释我所看到的的一切,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我在里边引用了受母亲影响颇深从小就熟读古诗词的张爱玲,对比了刘邦与项羽的早年个人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影响,还用BBC的一个对14名孩子从幼年到中年的一个个人生活轨迹的调查,最后证明,只有1个孩子打破祖祖辈辈带给他的阶层壁垒,脱离他世世代代农民工的身份,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师,翻身农奴把歌唱,踏入了中层阶级 ,其余的13个还是延续着祖先的工作。当时,我的眼界让我毫不犹豫地采用了这13个人的例子。把这仅有的一个人的成功抛在了脑后。今天,在我经历了运动,看到了一些科学家的研究之后,我想从这唯一的一个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基因以外的因素的人身上找找素材。

    过去我会用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如人,起点就已经比别人低了很多来解释我所有的失败以及不如人之处。这也是一直束缚我的思想或者说让我一次又一次给自己的胆小找借口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两个月的运动慢慢改变了我对此的看法。过去我会把自己的每次失败都归结于原生家庭,认为这都是我那远在农村的父母带给我的,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对我造成的影响。对于这种自省的习惯,我还曾一度引以为傲,觉得这是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个自我特色。

    还记得3月29日,我的俄语老师给我发了一篇公众后文章,题为“没见识的穷女孩,牛排都点8分熟”。当时我没什么反应,更多的是被老师的细心给感动,对于文章里的内容我没什么同感。但今天再一看,突然明白了里边所有的句子,明白了老师发给我的意图,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都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假象,以为自己在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跟自己的灵魂对话,其实只不过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称之为“自卑”的旋涡里。

    在运动过程中,我会播放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就在前几天我听了他讲的Facebook的CE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gberg)的《B选项:直面逆境,建立抗打击能力,找到快乐》(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这本书。跟第一次读那篇文章时的感受一样,只是觉得很有说服力,自己也有这种习惯。但现在写到这,看着这篇文章,我恍然大悟了。在书里,桑德伯格介绍了一个概念: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一般情况下,人在犯了错后,有三种态度:

           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 我根本不在乎这个错误,你们爱咋滴咋滴;

           自我怜悯(self-pity):我充满羞愧,我不行,我这个人就不行;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像同情一位朋友那样,同情自己。

    以前的我属于第二种,还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远在农村的原生家庭。但运动教会我让我朝着第三种努力,把自己置身事外,假设是别人遇到了你所遇到的事情,你会怎么去解决。

    在这两个月期间,我真的有想过放弃,每天都挨饿,还花费那么多时间与运动,一斤都不减。舍友就只是每天跑跑步,时间不长,运动量不大,效果立竿见影。可是,我没有放弃,我还是有一点点小期许,期待着体重降下来的那一天。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不断安慰自己,即使体重不减吧,每天出出汗也是挺好的,自己也算坚持下来了一件事。就这么抱着这仅有的希望,我的体重终于出现了下降的苗头。尽管现在每天以微妙的斤数下降着,但还是很开心。看着体重秤上日益降低的斤数,心中总有种莫名的欣喜。

    三 不论你走了多久,请一定要时常回头看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干什么事都必须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当然也存在做不到的情况。这次运动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努力了那么多,还没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努力的方向不对。

    这就好比,BBC调查里的那13个人和仅有的成功的14个人一样,或许那13个人都努力了,只不过他们努力的方向不对,因为这个过程不是简简单单的努力就够的,就像运动一样,需要中途不断地去检验自己的成果,不断地去改变策略,与其说是一场挥洒汗水与检验意志力的运动,倒不如说是一场与身体的博弈。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得不断与自己对话,摆正自己的心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运动带给我什么(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db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