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所有的无所畏惧都不会被冠以盲目努力的头衔,让掩盖着苍白的虚荣耀武扬威。
![](https://img.haomeiwen.com/i2652584/77146dfb1dfc9bda.jpg)
1
我好久好久不写文章了。
后台总有读者私信:最近怎么不更了。这让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恍惚感,但我依然是拖到了现在。
不是忙,只是不想写,或者不知道该写什么。
自从在简书开始新媒体自由写作,我便和大多数人一样,向着“简书签约作者”的目标努力着。
前不久一个在我看来写得很好的姐姐达到了申请指标,却没能顺利签约。不是她有什么不足,而是简书签约作者的计划突然中止。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找不到写作的意义。像是我一次次积蓄力量努力拉紧弓箭瞄准靶心,靶子却不见了。那汇聚着你所有心血的箭又该射向何方?
可能是茫茫原野不知归途也或许是海阔天空更广袤的天地。
我翻翻简书首页的热门文章,它们或许代表着当下自媒体流行的一类“鸡汤干货文”。满屏的“一年读了五百本书,我推荐你读这几本”“当你在宿舍睡觉时,学霸正在去自习室的路上”,诸如此类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层出不穷。
新媒体是一个快阅读的平台,这是我从一开始就所深知的。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为了迎合读者口味而速成的文章,相反一些真正深沉有思想的东西反而不会被追捧。
大家一样地孤独,一样的渴望成功、想要变好,向往爱情,同样迷茫同样焦虑,这些都成了新媒体热门的普遍话题。不论写得质量如何,单是标题就让很多迷茫深渊的灵魂去点击。
以签约作者为目标,兼之微信公众号需要热文来补充粉丝量,这让我不可避免地去迎合热门话题。但当这一目标消逝,我才会思索一些更深远的东西。
2
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
近来自媒体总是流行“以苦为乐”“以日更作为辛苦写文的见证”。好多篇讨论写作的文章会提到“我坚持每天写作收获到什么?建议你也这么做。”
我曾经也以为每天一篇文章般多写多练就会有收获,就能用准确的遣词造句表达内心千转百回的思绪。
但当我频繁更文越写越苍白时才猛然醒悟。没有输出,一味地输入,再旺盛的井水也会干涸。时不时地阅读与思考,才能给文字注入最新鲜的血液。
静心来会觉得悲哀,如今时代的潮流来袭,大家都想变好,都渴望多读书,却将读书和写作无端陷入追求速度和过于功利的航道。
阅读,大家追求的不是我从一本书中读到什么,而是争相炫耀我一年读了多少书,我读得有多快。
写作,我们不再沉下心来去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不再想着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却日渐跟风逐渐浮躁,盲目地日更寻求自我安慰。
前段时间,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想想那一段的生活状态,没有四处旅游不曾见识远方的风土人情,没有读一本课外书甚至于没有一点空闲去停下来思考,整日忙碌在期中测试的备考中。
这样没有输入的状态,或许是不适合输出的。我不得不承认,文字里藏着个人对生活的领悟,而我还太年轻,许多悲欢离合尚且悲秋伤月,自我都不能过去的坎又怎么能说服别人?
在自习室里复习空隙随手翻了一本杂志《文苑》,打开目录看到一连串熟悉的名字:文长长,咪蒙,米粒,曲衷无闻……
才惊觉,简书作者的名气越来越大,横亘好多杂志、微信等平台。那个最有故事的复旦女学生曲玮玮,那个靠自媒体写作成名饱受争议粉丝无数的咪蒙,都是好多写作人心中的榜样。如此看来,追逐之下难免盲目。
![](https://img.haomeiwen.com/i2652584/5efed7639c3b9c34.jpg)
3
大家争先恐后毫无畏惧地写作,这让我莫名恐慌。
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危险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
好在,我还看到好多人在坚守着。
不是清高,只是对文字的赤诚与信仰。
一些公众号譬如“鹿屿旅人”,这是我最早关注的一个。运营者也是我的同龄人,轻轻浅浅的文字随意地记录着生活里的感动,没有追逐没有攀比。
再比如“岛与岸”,运营者是耳洞陈,一个年轻的姑娘却用无比冷冽的文字抒写着内心最真挚的感受,读她的文章,常让我在深夜为这种感同身受而热泪盈眶。
她们很安静,公众号做得丝毫不哗众取宠,文章传播度也远不如一些大号,更新频率也很低,但有一群忠实的读者一起倾听着她们的故事,相互陪伴彼此取暖。
这,或许也是我做公众号的初衷。
我在岛上,不知何时才能上岸,与志同道合的人谈天说地。
我曾经无所畏惧,如今却瞻前顾后。因为我发现我的思想还太过稚嫩,我的经历还太过苍白。我读着同龄人“维安”的文章,佩服着她对于生活的那份坦然,佩服着她将如此细腻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得毫不娇柔做作。
所以,我不愿再无所畏惧,我想要真正静下心来,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生活,先将思想丰盈。
4
最近刚追完《还珠格格》,对,就是大家都看过的那个小燕子……
再次重温还珠格格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当我在教室戴着耳机看时,好多同学凑过来一起看。满满的吐槽,仿佛这是一个非常弱智的电视剧,(虽然确实有些弱智),但还是好多人赖在我身边看完一集又一集。
按理说,就传播程度,这应该是可以被称作一部经典的。那么经典在不同的时间段来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十岁那年我喜欢看第一二部,看主角们一群人潇潇洒洒纵情青春,看她们在坏人容嬷嬷的黑手下将日子过得随性自在,看她们无所畏惧地向往爱情追逐自由。
二十岁的我却从收视率很低的第三部上看出了一些名堂。
那时候不喜看第三部《天上人间》,大概是因为这一部太过阴沉,自由的力量一次次遭受单击,生活的折磨所向披靡地袭来。
无忧无虑甚至没心没肺的小燕子在这一部历经友情、爱情、亲情的三重打击,那些笑容被日日夜夜的泪水取代,我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成长的代价。
最后小燕子说,那些年华再也回不去了。是啊,当初看《还珠格格》的我们也再也回不去那个敢想敢梦没有烦恼的少年时代了。
我们终究也独自去面对生活中袭来的风风雨雨,它们可能会打破无数心心念念的美好愿景,让自由与向往变得遥远而可望不可即。
琼瑶在原著里写,
“人生,有太多的沉重,太多的悲哀,太多的负荷,太多的无可奈何。我相信人生是一趟苦难的旅程,如何在这段苦旅中,活得丰富,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无悔,活得轰轰烈烈,这才是学问。”
经历一路风风雨雨的小燕子她们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大理。如果说曾经的无所畏惧是年少美好的幻梦,那这一次,对于自由,对于爱情,她们的无所畏惧不再盲目和脆弱,而是经历深思熟虑和挫折打磨后的最终决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2652584/1a5d5c4ee023c8fe.jpg)
5
对晴儿这个人设感悟很深,总觉得第二部的她清冷孤傲,敢于藐视权威勇敢追求心中信仰。
但第三部的她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再无所畏惧,而是夹杂在与箫剑的爱情和老佛爷不成全的痛苦中挣扎。
这次我终于看明白了,老佛爷对于她的意义来说太大,从小养育之恩不能随意抛掉,这里还代表着一种成长的束缚和羁绊。
长大以后才发现,世上安得两全法,我们总要面临选择,得到什么就必须舍弃一些,这不像选择鱼和熊掌一样简单,往往伴随着年华里锥心刺骨的痛楚。
最终晴儿还是释放了内心的自由天性,决定追寻那种轰轰烈烈的人生,不再困在深宫牢笼。她再次无所畏惧地和箫剑出走,决定浪迹天涯。
惟一不同的是,这次她的无所畏惧不再是年少时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孤注一掷的倔强,而是历经缠绵不断的苦楚和对于亲情的抉择后做出的选择。
我多么希望,当那个美丽的少女梦醒来,我依然可以拥有快意人生,我仍旧向往潇洒生活。
生活中,我们曾经无所畏惧,而经过一些事情后,我们变得越来越迷茫和孤苦,怀疑这个世界的温情也无数次叩问自己的选择。
我依然想要无所畏惧地追梦,但在这之前,我更希望让思想丰盈,以一颗更强大饱满而圆融的心态去有所畏惧后再无所畏惧。
我希望我的无所畏惧不只是年少不经事的美梦,而是经历成长美梦破碎后无愧于心的抉择。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后台有个一直鼓励我的姑娘给我发来一个简单的消息:
期待你的下一篇文章。
这让我温暖,也仿佛看到一束明媚的阳光驱散这些日子的阴霾,新的生活又崭新启航。
读书如是,写作如是,人生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