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芙蓉女儿诔》解读的第一篇里写了创作背景,提到了第七十八回的两个重要事件,一是“闲征姽婳词”,一是“杜撰芙蓉诔”,《姽婳词》与《芙蓉诔》作为红楼梦中两篇长文,并且在同一章出现形成明显的映照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封建礼教
在此之前我想先解读下“封建礼教”。
在读《红楼梦》相关文章的时候“封建礼教”无疑是个高频词,它不仅是一切无解争端的最终指向,亦是一位忍辱负重的背锅侠。
宝黛爱情的悲剧、贾家倒台的悲剧、晴雯的悲剧、袭人的悲剧、薛宝钗的悲剧……似乎所有人的悲剧都可以让“封建礼教”来背锅。
那究竟什么是封建礼教?这些锅让它背合不合适?作者满腔悲愤矛头直指的究竟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封建礼教”?
先说封建,封建即“封土建国”(封邦建国),是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与宗室或功臣做为食邑的政治制度。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现代学者称之为“封建”的中国历史制度指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封建,公元前3世纪秦朝建立后,渐为中央集权制取代。所以,秦以后的社会已经不是分封建制,而是中央集权制或君主专权制。
再说礼教,礼教即礼仪教化,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封建国家产生以后,具有原始习惯意义、宗教意义的礼仪习惯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完善后,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
“故肆觐之礼立,则朝庭尊;郊庙之礼立,则心情肃;冠婚之礼立,则长幼序;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搜狩之礼立,则军旅振;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
《旧唐书·礼仪志》
它是统治阶级为国家机器制定的运转程序,与法律相比,它更温和、更人性、更具有教化性,是“法”与“俗”之间的过渡。
再说封建礼教,即封建时期的礼乐文化,即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是中国礼乐文化鼎盛时代,《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引自百度百科)
这么一深究,封建礼教竟这样清新脱俗,是不是很意外。那我们所说的“封建礼教”指的是什么?封建礼教又是如何被妖魔化的?
这就不能不提“礼崩乐坏”,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孔子担忧的极是,他所崇尚、所追求的礼乐文化没多久就崩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越来越崩,不管后世如何克己复礼,但礼乐时代却不复重来,成为士大夫们心中的白月光。
这并不难理解,周朝是诸侯国的联合体,正如古代希腊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联合体。周朝的士大夫分封建制,在自己的封地上执行自己的政策,各种思想、学术都是自由的。那是百花齐放、圣贤辈出的时代,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西方的佛祖释加牟尼、基督、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
从秦朝开始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封土建国到君主专制,从“礼乐”到“法制”,“礼教”依然是统治者用来操纵国家机器的工具,但它的内核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秦汉以来,传统的礼仪制度遭受到彻底颠覆,当时长叹“礼崩乐坏”的孔子要是看到这里估计三观都稀碎了。秦汉以后的“礼”可谓驰名双标,它吸取周礼中的尊卑有序,却加强了君王的尊和臣子的卑,君王成为绝对权势的所有者,其余一切都成为其附庸。
“礼”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天道运行的模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长幼有序、亲疏有别,意使政治清明天下宾服。但后世却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而将它解读为上对下的绝对控制和剥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