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炎三年三月,王皋护送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今苏州)。在不断迁移中,王皋深感全家随军行动的不便,就向高宗请假,在苏州停留三天,安置家眷。他便驾小船在苏州城周围察访风水宝地,当到达长洲县益地乡荻扁村(今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时,看到该地地势高爽,土地肥沃,鱼肥谷丰,环境优美,有荻川、荻溪、荻水三条水路交汇,东濒水清波光的阳澄湖西湖,里河潭咀似葫芦形突入阳澄湖中,水陆交通方便。王皋就选址荻扁,起屋安家,自己便轻装上阵继续护送高宗南行。从此,太平荻扁成为王皋南渡的始居地和隐居地,成为南渡三沙王氏的始祖地。
宋建炎三年(1129),王皋护送高宗皇帝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时,御营司统制苗传和刘正彦发动兵变,劫持高宗皇帝,逼皇上传位给尚在襁褓的太子,并请隆裕太后重新临朝听政。王皋大怒,但又无力平定叛乱,就急速赶往平江(今苏州),会同督军平江的张浚,并联合建康督军吕颐浩一齐起兵勤王,韩世忠、刘光世也率军追讨苗传、刘正彦。苗传、刘正彦力不能敌,向南逃跑,建炎三年五月平定叛乱,高宗重新复位。王皋因平叛救驾之功加封为柱国太傅,并可世代承袭(见附三)。王皋也深为感激,多次清求皇上差遣,为国效力。是年七月,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以临时安身,可是金兵又大举南侵,高宗又逃到明州,最后亡命海上。直到岳飞、韩世忠等率军抗金,迫使金兵北撤,高宗才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绍兴二年(1132),高宗觉得在江南基本上站稳了脚跟,于是回临安。朝中掌政主和者主张与金议和,并上奏章请求定都临安。金国使者带着徽、钦二帝的亲笔信来到,王皋一见,失声痛哭,亟力请求皇上出师北伐,恢复中原,迎接二帝,反对定都临安。面对南宋统治阶层的种种矛盾,终使宋高宗听信议和派的主张,放弃收复中原,决定与金议和,并定都临安,苟安东南,做他的偏安皇帝了。王皋见无力回天,慨然长叹道:“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于是上书辞官,隐居苏州阳澄湖畔荻扁家中。隐居荻扁家中后,与过去的同事、属下和老朋友一概断绝交往,平时穿着百姓衣服,带个小僮,乘条小船,往来于吴山越水之间,与砍柴的、打鱼的混在一起,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隐居的朝廷高官。高宗念其有过大功,多次召令他重新做官,但他已对偏安一方,只想求和的南宋王朝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也深知自己无法再在仕途上有任何作为,故而均以有病推辞。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九月十七日在家病逝,墓葬于离家不远的长洲县益地乡下十七都床字圩东(今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里河潭兴隆桥西旁),为何葬得这么近?因为那里有座雷万春庙,雷万春是唐张巡的部将,为抵抗安禄山叛军,以死报国,他的爱国精神是与王皋相通的。在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国家或存或亡的危急关头,王皋坚持抗金,守卫国土完整,斥责屈辱求和,反对投降偷生,显示了封建社会中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皋原配夫人赵氏,继配邢氏(太平桥人),都受朝廷赠国夫人。生三个儿子,王易(长子)、王铎(仲子)为赵氏所生,王胤(次子)为邢氏所生。王皋忠孝两全,一方面在国难当头时能尽忠保国,两度护驾,拥立高宗即位;另一方面不忘继承“三槐”世风(见附录:《三槐堂铭》),以优良传统教育后代,将三槐堂世传《王氏宗谱》及其木刻本装车随驾南运,赢得南宋文武官员无不为之赞叹。并派儿子王铎拿着家谱去临安同为太尉的岳飞府中,请岳飞为《王氏宗谱》题词和作跋,岳飞一方面为王皋“斥金拒叛臣”和护驾大功而深为感动,另一方面为王氏后裔有贤且有才,细读之下,《王氏家谱》“禀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激情写出《王氏宗谱跋》,挥笔书成“王氏世宝”四字题词,作为《王氏宗谱》的卷首(见附四)。后又有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为《王氏宗谱》题文,称颂“王氏家谱、灿然可传,历千百年守而勿失”。元代著名大教育家、政治家许衡也为《王氏宗谱》作跋(见附七)。王氏宗谱承载了三槐堂王氏先祖的几乎全部的谱牒资料,这在整个王氏乃至全国其他姓氏的宗谱中是不多见的。王氏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王氏宗谱代代相传。王皋成为三槐堂南渡始祖。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授太尉,徙太仓为东沙支祖;仲子王铎,字吾护(伍),官任尚书郎,守荻扁父业,成为中沙支祖;三子王胤,官任显谟阁直学士,徙无锡为西沙支祖,合称三沙王氏。太平荻扁自王皋定居后改名为王巷,随着王氏族人的繁衍发展,王巷不断发展扩大,渐成集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