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339/fda94d812b4bc5e1.png)
茶(文化)圈是“大师”的重灾区,其产生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自封
他封
戏封
其中可否有真大师,暂且不表,毕竟每个人对大师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我曾对圈中友人说,不要轻易称人大师。往前追溯几十年,真有大师在,如今斯文荒废久矣,大师何来?即便真要尊为大师,那也要盖棺定论才行。
因此,随便喊人为大师,等同于为这个人盖棺。
所以我混迹于茶圈,常常有种要被人活埋的感觉。
常被人称为“大师”,是令人苦恼而气愤的。我一个专科生,怎能配享“大师”的尊号呢?我这样的大师,无非是圈中人的一种娱乐戏谑而已。
为什么我就成了被戏谑的对象?经过深究,问题出在两个地方。
1、形象;
2、谈吐;
首先说形象;
面容严肃,故作深沉,不苟言笑;披唐装,挂念珠、撸手串、蹬布鞋……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将你和大师联系起来?社交网络上,偶尔写一段诗歌,不时发一通阔论,永远的脱离了低级趣味,永远的三观端正。别人不把你当大师,还能把谁当大师?
再说谈吐;
开口儒释道,闭口之乎者也,忽而易经,忽而心经,一下风水、一下中医;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逢人便侃侃而谈,神神叨叨……不是大师,却已胜似大师。你自己喜欢显摆,好为人师,别人就做个顺水人情,遵奉你为“大师”了,怪不得别人。
不想被人戏称为“大师”,只有改变形象与谈吐,才能让别人把你当作一个正常人看待。
穿着要恰当;穿唐装汉服成不了大师,民国的鸿彦硕儒,一样西装革履,若有真才学,穿什么不重要。平时穿着得体,偶尔紧跟一下时尚,尝试一些新款式。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在穿着上更应显得有朝气点。
不要端着,不要装着;我们都是俗人,要活得真,就应该活的俗一点,活得有趣一点。不要总把自己置身于高雅的殿堂上,不要总把自己摆在三观的制高点上,能敢于嬉笑怒骂,乐在喝酒吃肉,享于声色犬马(不纵情)。你看上去至少和大部分人没有什么区别,别人才能把你当归于大部分人的行列。
要低调;总被人称为大师,很大程度上是爱显摆惹的祸。年轻气盛,只要逮到机会,就要表现一番,以现实自己读过很多书,肚子里有墨水,以此博取别人的赞许。需不知,越是如此,越是暴露的自己的学养还很浅薄,功夫还不够深厚。其实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懂多少道理,而在于你能做多少事情(在今天就是能赚多少钱)。
我们永远敬仰大师,毕竟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大师的存在,他们是我们学养与精神的一个坐标,是我们如能更好为人的一个参照。
我们也不必对那些伪大师嗤之以鼻,毕竟没有哪条法律定义过何为大师,“大师”只是他们的一种谋生工具,仅此而已。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被人称为大师,那是因为我们真的读过大师的书,深入的了解过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他们,自己犹如蝼蚁。敬佩都来不及,又岂敢自我标榜。孔子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以大师自居,在我看来多少会折阳寿。
当下“大师”层出不穷,恰恰证明了大师群体的凋落与不振。没有见过群峰的人,土丘就是他们眼中的高山。我们常说民族文化复兴,何以复兴?其实出现一个大师群体。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那么自己就不会被人戏称为“大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