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并且他也赢得了人生,电报电话接连不断,无数的亲戚朋友也都把他当成了名人,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托他安排工作。
无限风光的背后,又有谁能知道他付出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路遥在延安大学就读的三年里,就一直没闲着,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吸收各种知识,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后来,他深思熟虑写出了第一部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是一部思想超前独特的小说,却很难被众人所理解。
退稿,退稿,退稿……
不断退回的稿件,换作一般人早就泄气不寄给文学刊物了。
可他还是坚持下去,直到最后,才有一家大型期刊杂志愿意发表这部小说。
然后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这部小说发表之后反响平平。
但是,路遥并没有因此沉浸在忧愁的情绪里,他在一个清净的招待所里开始写第二部小说,也就是获得广大读者强烈反响的《人生》。
创作《人生》的过程是艰辛的,他常常写到三更半夜,写到手臂酸痛,不像我们现在用电脑打字,速度快,又没那么酸痛。
在这段时间里,路遥的头发蓬乱,眼角粘红,胳膊磨得红肿,大小便不通畅。
尽管这部小说是在1981年写成的,但是早在1979年他就尝试动笔写过,写完觉得不满意又撕掉,1980年再试着写,又觉得不行。
小说后记写道:1981年夏天初稿于陕北甘泉,同年秋天改于西安、咸阳,冬天再改于北京。
可见一本小说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它需要像写论文一样,综合各方面的反馈和评价,再给予修改和完善。
《人生》发表后,很多人都断言这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以后再不可能写出超越《人生》的作品了。
此时的路遥才三十多岁,距离他离世的时间还有好几年,他是一个不会轻易认输的人,他决定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写出一部逾越生命长度的长篇巨作。
这对从未写过长篇小说的路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开始拒绝诸多的讲座和采访,将《红楼梦》重读三次,将柳青的《创业史》重读七次。
并且,他还广泛涉猎了有关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等相关知识,甚至还有一些诸如养蜂、气象、风俗、UFO等专业性知识,又将1975年到1983年之间的各类报纸都翻看一遍,有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在笔记本随手记下。
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比如UFO他就用上了。
完成自己计划的阅读篇目后,他又回到陕北体验生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为了让小说写的矿工日常生活更加真实,不悬浮,他又主动下矿井,并与每一位矿工交朋友。
反观现在,多少现实题材剧都是假大空,不接地气,仅凭自己的想象胡编乱造。
这一点,编剧应该好好向路遥学习。
为了写这部恢宏的长篇巨作,路遥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用了接近三年的时间。
正式动笔的时候,他为了写好一个开头苦恼了一整个冬天。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直到有一天半夜,路遥的脑子里才蹦出一个“老鼠药”的灵感,他顾不上寒冷,连忙爬起来,在一张稿纸上写下“老鼠药”这三个字。
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分后,路遥把手稿拿给《当代》杂志青年编辑看,结果青年编辑越读越觉得索然无味。
于是被退稿了,再拿到另一家出版社编辑看,又被退稿了。
这个情形,就像第一部小说那样。
难道是自己埋头创作,疏忽了时代潮流吗?
在当时流行的是“意识流”、“魔幻主义”等创作手法,现实主义作品仿佛成为了一个过时货。
就像现在武侠小说落伍了,流行玄幻修真小说一样。
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青年编辑李今遇拿到了《平凡的世界》的出版权,她本以为公司领导会高兴,却没有想到公司领导会责骂她。
但李今遇并没有就此放弃出版,在她的坚持下,公司领导终于同意出版这部小说。
尽管出版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
这还只是小说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没有写呢!
如果换作是普通的作家,看见积累多少心血的第一部就被很多人否定了,早就半途而废了。
可是路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也得益于他的坚持和自信。
哪怕是有很多人否定,那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自己不否定自己,就不算失败了。
长期的埋头创作,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医生建议他停止工作,他并未听从。
为了创作,他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书写。
1987年春天,路遥将《平凡的世界》一书送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节目编辑叶咏梅,这一送,竟然让《平凡的世界》焕发生机!
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录制广播节目,路遥的文字通过广播,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这部注定不平凡的作品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好评。电台收到的信件满天飞,书籍不断加印,加印,再加印……
曾经那些对这部作品给予否定的人,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部书播出后的反响巨大,供不应求!
1991年,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公布,《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一!
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要接受鲜花与掌声,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