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得挺好的,粗粗翻阅,摘录一下:
*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 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要发展成一个自信的、阳光的、能够自我认同的内在小孩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 缺爱的内在小孩:可能内在有个非常贪恋的“恶魔”,可能对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欲。另一个典型表现是病理性嫉妒。
* 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创伤表现(1)粘滞型依恋关系,特别粘人、分离焦虑、皮肤饥渴症;(2)害怕型依恋关系,特别“作”,心里渴望关系行为破坏关系。
* 缺乏夸奖的内在小孩:外在表现:自我中心式、病理式求夸奖;贬低他人、人际关系糟糕、缺乏共情能力;自卑与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 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思想停留在理智层面、缺少情感、只有简单情感;难以理解人际关系互动的言外之意,人际关系糟糕。(能够玩耍的孩子的内在小孩应该是很有趣的人)
* 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出现比较纠结、纠缠,表现为诉讼性人格障碍,好像天下人都欠了他一样;形成委屈的内在小孩;长大后学会拒不认错。 ~ 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释放委屈感。
* 缺乏共情的内在小孩:充满憋屈感;成年后以婴儿视角看待现实
* 恐惧(动不动就焦虑)的内在小孩:表现为:焦虑,害怕灾难、不好的事情发生;特别关注基本生存需要。
* 感到羞耻的内在小孩:钟情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抑郁、无意义感。缺乏自尊、缺乏反抗精神和自我防御能力;低自我价值感。悲观厌世。
* 有被抛弃感的内在小孩: 形成害怕型依恋关系;对他人保有较大的距离感;难以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反向形成:特别亲近人,特别依赖人)被抛弃的内在小孩,内心常常有一种自己要抛弃别人和自己被别人抛弃的声音。
* 空虚空洞的内在小孩:表现为非常缺少常识(生活常识、书本知识、人生的一些经验)
* 哭闹的内在小孩:高敏感型婴儿、有生存焦虑的婴儿、不被理解的婴儿、有分离焦虑的婴儿。本质是对爱、信任和安全的诉求。
~~~~~
* 悲悯·与情绪化的内在小孩共处
* 告别“我不行”,不再否定自己
* 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
* 告别“我不好”,不再攻击自己
* 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
* 学习自我认同,不再怀疑自己
~~~~~
* 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 解决的途径:就是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这是个技术活儿)由于这是你自己的过去,是你的内在小孩,所以,最好用成人的你安抚过去的你。~ 用现在的语气安抚过去的你,这就是最有力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