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一部成功的、符合当代价值观的电影。但在它精彩的背后,我嗅到了国家主义与父权主义的味道。内心不禁大吃一惊,世界民主与自由的第三“灯塔国”——印度,怎么拍出了这么不民主、不自由的片子?
爸爸,我可不可以不摔跤?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有父母带着几岁大的小朋友来看,我就很担心这部电影会带来错误的认知——我可以把我的梦想强加给你,我的孩子。
在电影的一开头,爸爸是一个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退役的摔跤运动员。所以他就很想要一个男孩,因为男孩可以帮助他圆他那个未完成的梦。——这和中国这些想生个男孩的家庭有什么不一样呢?中国人好歹是想生个儿子来继承家产,你生个儿子来继承你的梦想?
是的,想培养印度世界舞台上的金牌摔跤手,想他有一天为国家而战,有一天印度的国歌飘扬在整个体育场上空。这样的梦想很棒、很棒,但恕我直言,这样的梦想难道不是成为一名教练吗?那他为何没有选择成为一名教练呢?这个问题值得深究。公元前1776年,《汉谟拉比法典》在古巴比伦诞生,在有关家庭阶级的制度中规定,小孩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父母的财产。财产是什么意思?是楼下的婆婆对她们家狗好得不行,每顿专门做狗饭,每天遛两次狗,狗仔路上拉了屎,她在后面跟着拣;是大老爷闲着没事斗蛐蛐,精挑细选,精心照顾,斗赢了就与有荣焉。这个父亲显然是自己有一个金牌梦,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如果用险恶的人心来揣测,他为什么选择用自己的孩子来实现自己的金牌梦想,而不是成为一名选拔培养优秀苗子的金牌教练呢?是因为他视孩子为所有物。
——可悲!都两千七百多年了!
如果那个男孩生了下来,有谁有为那个倒霉虫孩子想想:他万一喜欢数学呢?他万一想做一个为国家写代码的程序员呢?他万一遗传了他妈的天赋烹饪呢?
如果他不喜欢摔跤,如果他对摔跤毫无天赋,但他有那么抱着殷切期望又强势的家长。他可能是个顺从的人,他努力却痛苦于不属于自己的梦想、人生。他也或许是个叛逆的人,面对这样父亲,挨揍流泪肯定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他会用整个童年和青年来向权威的父亲证明“他没错!”。等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才会思考怎么样做好一个父亲,他会原谅那个已经两鬓花白,可以一只手就把他轻易撂倒在地上的爸爸,但他绝不会做他这样的父亲,他浪费了整个青春期,让他会学会克制得去爱。《后会无期》就是在讲这样的一个故事。虽然《摔跤吧,爸爸》看高潮了一些年轻的父母,看高潮了某些教育工作者等等,但是就如何选择一个幸福人生来讲,《后会无期》这样类似的电影,可能更具有思考的意义。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少一些掌控欲,多一些克制地爱。
但愿那天在电影院带孩子去看的家长,和那个在影评中写道,会坚持让女儿学钢琴的妈妈看到这些文字;但愿我的文字能够给这些小朋友和家长更多幸福的可能性;但愿每个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梦想成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