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do you want?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太多,我都记不清了。当然,基于不同的场景,别人也问过我很多次,可见,这个问题耐人寻味。
你想要什么,这是用中文最直白的翻译。在我五岁的时候,我的家人问了想要什么,我肯定会说,我想要两根棒棒糖。等我待在了学校里,老师或者同学问我想要什么,我的答案应该是我想考满分。当我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想要什么,我可能会说,我想要一份好工作。请问,这些答案有问题吗?
当然没有,这本来就是我想要的,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人,答案就很难和一开始的一致了。等我老了,别人问我想要什么,我可能会说,我还想再多活几年......
可以说,这样的回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能引起不少的共鸣,可以看成是官方的标准回答。不过我想,既然这个问题能够适用于那么多人,至少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
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看待"What do you want"。假如把这个问题看成是购买基金,而你的回答则是你购买了哪一类型的基金。市场上面的基金有很多种,股票型、货币型、指数型、混合型......对于很多人来说,保险起见,一部分人会选择购买货币型,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而且收益稳定,当然,它也高不到哪里去。而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去购买指数型,因为那是跟着大盘跑,大盘涨的话,大家跟着发财,如果不涨,那么只好一起赔,不过,它的成本和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而且运气好的话收益会比货币型高出不少。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去购买混合型或者股票型,这一类型的基金,风险很高,投入的成本比较大,并且很难自主掌控,但是它的收益有的时候要比之前两种类型的要高很多,不过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给你带来收益,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你反而亏了不少。
这么一类比,你会发现,问题也就没了标准答案。或者说,没有了能够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种答案。市场上的营销会向你介绍各种的基金的好,诱导你去购买他们。不同的人也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我们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或许你也会发现,所谓的官方标准回答也就不是那么的有优势了。小时候的我们会去想着怎么要更多的棒棒糖,但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却不这么想。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小时候被父母问想要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想进爸爸的书房看书。Sam Altman(YC掌门人)小时候被问到想要什么,他的回答想自己组装苹果电脑(Mac系统相对于Windows更加的封闭),后来居然做成了。可能这只是小时候,小时候的选择看不出什么,同时代的小伙伴也不会预测到,那么无趣的比尔有一天会成为改变世界的那个人。
我们会一直成长,停不下来。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触到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多,之后选择也就发生了变化。如果你快要毕业了,你的辅导员老师问你想要什么,你还不忘初心地告诉他,我想要棒棒糖。他肯定觉得你在开玩笑,或者认为你是个心智不全的家伙。我想他希望你的回答是“我想到××公司从事××职业”,因为这可能有利于学校提升的就业率。这是每个毕业生想要的吗?
如果你是真的想创业,你的老师可能不会赞同你,但他肯定也拦不住。创业带来收益非常大,甚至可以用十几年的努力来达到别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成就,但同样,它的风险也是极高的,失败率不是常人能够接受的。不过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微软、苹果、谷歌、阿里这些并不是一出来就是大企业,它们的存在往往给创业者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当然,反面教材更多,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硅谷的创业成功率常年不超过5%。
我想,到了这,关注的重点应该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本身。别人的期望和答案或许有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最终的选择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去选择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它也没有错,就像有人会选择货币型基金,因为它总能带来收益。但是带着问题本身去寻找答案,或许那才是属于每个人的而又不一样的标准答案。
What do you want,或许还有另一种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自己好奇的事情。周期性地询问自己,我对什么感兴趣,保持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这点很重要。在我看来,只有保持一直探索的精神,才能在自己驻足的领域取得成功,并且让你的学习和工作变得很有趣。相对论能够被爱因斯坦所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爱因斯坦在看到麦克斯韦方程的时候,心里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What the fuck”?
或许有人会告诉你,“好奇害死猫”,“出头的椽子容易烂”,“枪打出头鸟”等之类的道理,但是我想说,这些都是对事不对人的说法,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人们习惯草率性地做个总结,如果真的凭着这些“道理”立足于整个世界,世界早就停止了进步。
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地事并不容易,保持好奇心和不断问问题的习惯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外部的环境、能力的提炼、其他的性格特点以及好的运气也是不可或缺,对于其他方面的述说,在本文暂时不做探究。最后附送一句乔布斯(苹果创始人)的一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