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7课:聪明积财,智慧用财,慈悲施财

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7课:聪明积财,智慧用财,慈悲施财

作者: 慈心相向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10:39 被阅读32次

    “财”字是由一个“贝”字加一个“才”字组成。古人最早以贝壳作为货币,故几乎凡与钱财、货币相关的文字均有“贝”字相伴,而右边的“才”字则代表了人才,财是人类世界特有的产物,而财要想真正地成为财,则需要持有他的人必须是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只有人才能聪明积财、智慧用财、慈悲施财,财在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手中才被称为净财,否则,财落到愚昧、贪迷、有邪念的人的手里,则就会变成毒蛇。

    净财与毒蛇都是财,而财本身只是一堆纸或一堆金属,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唯有当财流转到个人手中时,根据不同的持有和使用它的人的信念与发心是善是恶,财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特征。

    通过《佛教的财富观》的学习,使我了解到,财,既是万恶之源,同时,财也能成为万善之源。是恶是善,可以从财富的来源、使用,以及对财富的执着来做划分。

    从“来源”划分:

    如果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理智、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置法律与道德与脑后的方式来获得的钱财则是为毒蛇;

    如果是在符合法律、戒律、以及道德、信誉的规定下,同时又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依靠智慧与技能的而得来的钱财则是净财。

    从“使用”划分:

    如果在贪嗔痴三毒的影响下,对钱财使用不当,继而又助长了贪嗔痴三毒,如骤然暴富的人吃喝嫖赌、挥霍无度,如爱钱如命的吝啬鬼,刻薄无情,如爱慕虚荣之人总是花钱做表面文章,再如急功近利之人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对于这些人来说,或是有了钱就只知道自己享用,或是总想要更多,或是总是在担心失去,那么钱财就如同毒蛇,不仅毒蚀着我们的身体,更诱惑、毒蚀着我们的精神与灵魂。

    而佛法教导我们,财富应该分为四份:第一份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来投资增值,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大众,另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只有布施出去出去的财富才是真正自己的财富,因为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纸张和金属,而通过布施为自己种下的福田才是能够跟随自己生生世世的福报。

    从对财富的“执着”划分:

    物质只能满足人生基本的低级需求,如果一个人只执着于物质的财富,那么,他的生命层次很低,而且无法提升。所以,当物质财富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人们应该进而追求精神财富。佛陀一生,身无长物、居无定所却留下了如此浩瀚的智慧和精神财富给世人,所以佛法的精神是永世流传的。

    所有的物质财富总是在贬值的,也总一天会失去,所以物质财富是虚幻的,无法永久的归属于我们,更无法给我安全感,而精神财富,如智慧、慈悲、爱心、信仰,是我们自心本来就具有的财富,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地诚心去培养,则就可以不断地积累、增值、升华,而且生生世世地归属于我们,让我们有力量、有勇气面对人生中任何的境遇,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住、得以受益。而学佛之人对于功德法财的追求,也就是对于佛法的追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固定资产,功德法财虽是无形的,但却是永不消亡,永不贬值,并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馈赠的,学习至今,我理解的功德法财即是通过自己对佛法的修习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明了因果、广种福田、掌握正当的生存技能、如法求财,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在家居士:人天行中,责无旁贷;出家僧人:出家修行,少欲知足;修菩萨道:集聚资粮,广度众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同样如此,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7课:聪明积财,智慧用财,慈悲施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tt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