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说: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到底是正确或是错误,是深刻或是肤浅,是全面或是片面,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心灵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所以,第6课,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看世界。
一、世界者何
佛法中,世为时间意,可划分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界为空间意:有六方、十方之说,时间和空间构成了整个世界。从所包含的内容上,世界又可归纳为:有情世界和器世间;从结构上,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分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世界之大包罗万象,万象又都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不断地变化着。
二、佛世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自古,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就有了宿命论、神佑论、偶然论之说,这些论断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的命运的决定权或归于外界所控,或归结为偶然,而人则像是被操控的傀儡,或像是无根的浮萍,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佛法对世界的认知讲的是“因果”。承认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否定命运是绝对的,而是由因感果的过程,又取决于缘的推动,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最终结局。(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因与缘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外缘的改善,达到改造命运的效果,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三、世界的结构
佛教所说的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为一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即三万亿个太阳系。而三千大千世界相对于十方微尘世界来说,就如微尘一般。
四、世界的生成及演变
佛法认为,世界由因缘而生,既有形成的过程,也有毁灭的过程。任何一个世界,都要在无常规律的支配下,经历生成、稳定、毁坏、消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在经典中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五、世界的原理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因”是诸法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诸法生起的次要条件)。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就条件本身来说,是相互依赖的,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佛法正是从缘起的角度,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
六、存在的本质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也称为正见,就是正确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没有离开缘起法,具体就是:1.无常恒不变性(无常)。2.无独存主宰性(无我)。3.无实在性(因果、轮回、无自性)。4.因缘所生,唯识所现(唯识的)。(心为行根。境由心造,即境不离心。苦乐由心感受。)如我们能够用这四种智慧去审视世界,就可以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生活得洒脱自在。(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着手,这才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我们的心灵。)
如果说第6课所学的是世界观的内容,那第7课《财富观》则应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
经济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浮躁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社会竞争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真正的幸福越来越难以获得,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困惑。而我们面临的烦恼,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的观念。
一、该怎么看待财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伤害。
佛教将财富分为两种:1、毒蛇,2、净财。
1、毒蛇。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脑后,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2、净财。
净财,首先,来源是正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更会将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当我们真正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才不会被它所伤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1、追求财富与道德是否对立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是无形的资产。而信誉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为邪命。“拿钱消灾”的做法是无法抵消恶业的,更无法改变生命中累积的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之时,必须符合法律与戒律的双重规范,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所以说,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
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追求。
1.在家居士: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在家居士,既要解决个人生计、又肩负着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同时,身为佛弟子,还要具有助人为乐的情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更多的人解决现实困难,提供生活保障。
2.出家僧人:出世修行 少欲知足。
作为出家僧人来说,如果倾向于出世解脱,就应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从修行角度来说,简单的物质条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内心单纯)。
3.菩萨:积聚资粮 广度众生。
菩萨不仅要自我完善,还要慈悲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所以说,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是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如果从出世解脱的层面来说,就不应追求财富;如果想进一步发菩提心,那么,以财富来利益众生,也是行菩萨道的途径之一。
四、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面,我们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财富作为生存保障。至于佛弟子如何追求财富,佛法告诉我们:
1.明了因果(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2.广种福田(恩田、悲田、敬田)。
3.生存技能(我们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哪怕天上会掉下馅饼来,还需要我们伸手去捡,否则也是枉然。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4.如法求财(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还应规避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五、合理支配财富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
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一类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吝啬鬼,另一种极端,是挥霍无度的暴发户。还有一些人,虚荣心非常强,总是花钱做表面文章。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掷,将所有家产用来作风险投资。
2.合理分配财富: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地播种和耕耘,才能使我们“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为当下人生和未来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六、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1.何为精神财富
(人类同时拥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世界。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人类对生活的感受,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体验,它的平衡与否,正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一个拥有美德的圣贤,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洁身自好;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论遭逢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面对。所以说,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
2.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我们所能拥有,也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佛教说财富是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们化为乌有。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可能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
所以,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作为佛教徒来说,除了追求世俗财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财——就是佛法。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称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它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
(佛经中,处处强调法财较之世俗财富的重要性。因为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脱人生烦恼,开发生命中的无尽宝藏。成就智慧,成就无量功德,其意义绝不是物质财富能够取代的。)
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事实上,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
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我们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自己滋长了重重烦恼。这些内在伤害或许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它的影响却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
所以,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才能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