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1日(3):江苏无锡·锡惠公园
下午,游览锡惠公园。这个也是慕名而去的好地方,因瞎子阿炳的《二泉印月》,而更加名噪海内的“天下第二泉”,就在惠山。公园就在惠山横路、惠山直路与河惠路相交的夹角内。
锡惠公园依锡、惠二山而建。惠山九峰蜿蜒,形似游龙;锡山风景秀丽,犹如明珠,故有“游龙戏珠”之称。早在战国时期,无锡一带属于楚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据传惠山春申涧就是黄歇当年放马饮水的地方。
春申涧(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进古华山门,即为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年间司徒右长使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在大雄宝殿旁,有两物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听松石床”,二是银杏古树。
听松石床、银杏古树(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听松石床长约六尺,表面平坦,可偃卧休息,故称石床,又名偃人石。石床前端,刻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篆书“听松”二字。唐代诗人皮日休曾有诗《惠山听松庵》赞道:“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想想这情境,听着松涛,望着云霓,心念无穷,有多迷人!
银杏树乃活化石,称之为参天蔽日,不为其过,且有“不识银杏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树下”(注:此句为本文作者戏说)的意境呢。这株银杏种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树高21米,胸径1.91米,需四人合抱。最奇的是,此银杏为雄性之树,只开花不结果,而树上附生的一株薜荔却四季常青,夏日硕果累累。清秦琳有诗赞云:“大雄殿下绿苔滋,银杏浓荫覆石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都在寄生枝。”哈哈,异树相配,其子当为“混血儿”吧。
当深秋如约而至,惠山秋色也是那般妩媚动人,只是我们来时尚早,不能一饱眼福,只能在图片中聊以自慰了:
惠山秋色(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在惠山寺的左侧,我们穿墙越廊而过,便到了载誉天下的“天下第二泉”。二泉,其原名为惠山泉,相传是唐朝代宗大历末年(779)无锡县令敬澄所凿。后经唐代茶神陆羽评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唐朝武宗时,身居相位的李德裕嗜饮二泉水,他要地方官吏通过驿站把二泉水送到长安,供之煮茗。这和扬贵妃要岭南通过驿站送鲜荔枝到长安,一样令人愤慨。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为此写过一首讽刺诗:“丞相常思煮茗时,郡候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后世紧随,宋徽宗时,此泉水终成为宫廷贡品。
二泉经陆羽评定,又有了别名“陆子泉”,泉水甘润可口。二泉分为上、中、下三池。上池呈八角形,水色透明,甘冽清甜,其质最好。环顾四望,松高邀云,附近有明亮宽敞、窗明几净、建造雅致的景徽堂、漪澜堂,有游客品茗、观鱼,自得其乐。细观品茗者,无不注目杯口茶水隆起而不溢出之奇观,这是由于泉水含矿物质较多,表面张力大之故。宋代苏东坡深通"泉美茶香异"之理,他于熙宁年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品饮之后,连声赞妙,并把泉水比作乳水,告诉人们说"乳水君当飨惠泉"。在景徽堂的照壁上,嵌有乾隆皇帝的“御碑”题刻:“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糜。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漪澜堂建于宋代,明代邵宝在《惠山杂歌》中如实记录了当年二泉之盛况:“漪澜堂下水长流,暮暮朝朝客未休。”
中池,方形,水质较差。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在金军追击下被迫南逃途经无锡时,仍有雅兴"幸"惠山泉品茗。泉旁的二泉亭,就是当年地方官吏为迎接赵构所建。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号称“松雪道人”,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览二泉胜境后赞美不已,专为惠山泉——在二泉亭内石碑上——书写(刻)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
下池,最大,长方形。泉水由漪澜堂前的螭口注入方池,潺潺不绝。这螭首,乃古代传说中一种似龙非龙的动物,由明代场离雕刻于池壁上。下池内养着各色鲤鱼,悠然沉浮,活泼可爱。
螭口(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泉亭一侧,前缀假山的白壁上,刻有桌面大小且字体粗壮的五个大字——“天下第二泉”。此字为清雍正五年(1727)吏部员外郎王澍所书。
“天下第二泉”留影(黑白照片拍摄于1983年)·右图(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惠山泉还孕育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以及他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阿炳常于静夜时,摸到泉边,听那泉声,用二胡抒发内心忧愤和人间疾苦,创作了节奏明快鲜明,旋律清越动人的名曲《二泉映月》。
阿炳雕塑(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作诗一首:
《二泉》
沸沸扬扬涌清泉,
品茗天下拜惠山;
若把月光洒泉池,
二胡悠悠述江南。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