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孩子无条件爱,那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首先应该是信任孩子,信任是亲子之间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但是就信任这一条,父母却很难做到。
昨晚带孩子在滑滑梯玩,五个孩子你上我下,我下你上玩的不亦乐乎,看着这几个孩子真让人高兴,他们间很少产生矛盾,是什么让他们在一起如此和谐,而且一日不见会有如隔三秋的感受呢?是友谊,是信任,是包容,还是彼此之间的需要,我觉得都是,小孩子的相处之道不得不让人反思大人间的相处方式。
玩得正起兴,小区进来了一辆120救护车,孩子们很快认出是救护车,出于好奇,跑过去想看个仔细,被我们这些大人们叫停了,孩子们只能远远的看着此车慢悠悠的进入小区深处。因为120车进入小区要寻找具体的楼号单元,更要防止随时冒出个小孩来,他们以慢为快,只闪灯不鸣叫。和孩子们在马路上见到的救护车截然不同。
随后,孩子们继续玩他们的游戏——老牛回头定。今晚的秋风掠过,带来了几分凉意,一同玩的两个孩子身着裙子,腿有点凉,奶奶说要给拿裤子,叮咛我多操点心,我点头默许。
不一会儿,120又闪灯出现了,孩子们一拥向前想看个究竟,他们跑在路边止住了步伐,当我们大人追上孩子时,120已溜过。我孩跑过来告诉我说是他朋友的爸爸妈妈在里面,而另外两着裙子的孩子也说是他爸爸妈妈在里面,心想怎么可能呢?奶奶刚回去,自己家里都是年轻人,怎么会呢?但是孩子们描述的爸爸妈妈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眼镜。大人们都不相信,断定孩子们在胡说,让他们继续玩。孩子急了,带着哭腔争辩他们确确实实看到了,大人们还是不相信。没办法孩子们坐到紫藤下开始讨论了,各自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我们大人们也开始疑惑了,配一名大人回去看究竟,半路碰到奶奶,证实了孩子们说的没错。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很难相信孩子呀?
因为大人们用理智推断一切的不可能,却不相信孩子们说的事实。更加忽略了孩子们的情绪和感受,当孩子们不被相信时,开始有了情绪,他们急了带着哭腔争辩,当继续不被信任时,便放弃了,寻求同伴们的信任,与同伴交流。
之前接触了一个咨询案例,家长们说孩子不愿意跟他们说话,也不愿意去上学遂前来咨询。“他们每次都是这句话,人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总欺负你,你是不是自己有什么毛病。”一个长得高大健壮的男孩坐在椅子上委屈地哭诉着。
从小学开始,每一次当他在学校里遭到同学欺负,回到家后告诉父母,父母经常是这句话,通过谈话得知父母不相信孩子经常会受到欺负,孩子长的又高又大,怎么会呢?用理智回复孩子“人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总是欺负你”,得到的不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反而是“你有病”的指责。一次次的指责和打击,让孩子不再与家长沟通,而是逐渐封闭自我。他的感受得不到理解,他的委屈无处倾诉 。仅存有的,却是深深的自卑,敏感甚至懦弱的自己。
当孩子被欺负时,首先需要的不是大道理,更不是指责,而是来自于父母最直接的支持;信任孩子给予情感的支持是化解孩子心理问题的前提,其次才是事件本身的考量。而父母却一直固着在理性思维模式上,用成人的理智推理,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也对自己的生活也充斥着无力感和挫败感。
帮助父亲打破固着的理智模式,和无条件的信任孩子,让孩子表达真实感受与接触,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与理解,才能慢慢走出懦弱,超越自卑。
无条件的信任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注重当下孩子的感受,同理孩子的处境,给予理解和支持,觉察放下你大人固有的理智,谦虚一点,这才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