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梁晓声推出的散文精选集,是先生七十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心灵独白。书中先生写人间百态的清醒,谈孤独和压力,说成功与完满,话怀旧和喜悦;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字里行间透射出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梁晓声的成长历程和《在人间》有些类似,父亲是工人,一直在外,母亲撑持了整个家庭,支持家里的孩子读书,在物质生活非常困难的时代,依然能拿出钱来支持。哥哥学习很好,因为家庭原因上不上大学成了一个问题,最后在作为兄长顶门立户的责任和上大学发展间徘徊,又赶上文革,多种原因共同导致了哥哥的精神出了问题,也成了一家人的压力,也是梁晓声一生的责任。和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一样,7年的上山下乡是必修科目,接着成功进入复旦大学,成为家庭的骄傲。接下来,在北京和上海间选择了北京,离家也更近些。梁晓声承担起了支撑家庭的责任,帮助弟弟妹妹,接父母到北京生活。《人间清醒》记录了那个时代,不论是困难还是进步,在时代的浪潮中,他所走过的日子,是一部个人视角的现代史。
人生皆是这寻常岁月,一个人的人生放在这世间什么都不算,但我们的人生对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似暖阳清风,寻常平凡却又不平凡。 一本心灵独白,我们既见众生,也见自己;一个自在的灵魂,分享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保持真实,保持清醒,保持愤怒。
如何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不平凡的我们?保持我们存在的证明。健身、读书、写作这些能够有长期复利的活动都是好的。
《中年感怀》中年人的忧郁和惆怅,归根结底也体现着社会的某种焦虑和不安。中年人替少男少女们,替青年们,替老者们,也将社会的某种焦虑和不安,最大剂量地默默地默默地吞咽到肚子里去了。因为中年人大抵是做了父母的人,是身为长兄长姐的人,是仍身为长子长女的人,这是中年人们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中年人成熟了,又成熟又疲惫。咬紧牙关扛着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再吃力也只不过就是眸子里隐藏着忧郁和惆怅。他们的忧郁和惆怅,一向都是社会的一道凝重的风景线。谁叫他们,不,谁叫我们是中年人了呢……
中年人的责任,也是权力,是生活的主旋律。认真生活,对自己和身边人好一些,把有用的事情和想法和下一代分享。
《我如何面对困境?》我曾不止一次被请到大学去,对大学生谈“人生”,仿佛我是一位相当有资格大谈此命题的作家。而我总是一再地推脱,声明我的人生至今为止,实在是平淡得很,平常得很,既无浪漫,也无苦难,更无任何传奇色彩。对方却往往会说,你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历过“文革”,经历过“上山下乡”,怎可说没什么谈的呢?其实这是几乎整整一代人的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个体的我,摆放在总体中看,真是丝毫也不足为奇的。
每一代人都又共同的经历,也有不一样的人生之路。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人抓住了机会,赶上了时代红利,有的人确没有。除了运气,还有自身的努力需要反思。
《我如何面对困境?》面对所谓命运,我从少年时起,就是一个极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我对人生的憧憬,目标从来定得很近很近,很低很低,很现实很现实。想象有时也是爱想象的,但那也只不过是一种早期的精神上的“创作活动”,一扭头就会面对现实,做好自己在现实中首先最该做好的事,哪怕是在别人看来最乏味儿最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事。
一步一个脚印其实是个最有效的进步之路。结硬寨,打呆仗。每一个小目标都值得努力,慢慢的我们就能看到前方的梦想了。
《我如何面对困境?》至于我,回顾过去,的确仅有些人生路上的小小不顺遂而已。实在是不敢妄谈“逆境”。而如今对于人生的态度,是比青少年时期更现实主义了。若我患病,就会想,许多人都患病的,凭什么我例外?若我生癌,也会想,不少杰出的人都不幸生了癌,凭什么上帝非呵护于我?若我惨遭车祸,会想,车祸几乎是每天发生的。总之我以后的生命,无论这样或那样了,都不再会认为自己是多么的不幸了。知道了许许多多别人命运的大跌宕,大苦难,大绝望,大抗争,我常想,若将不顺遂也当成“逆境”去谈,只怕是活得太矫情了呢!……
珍惜当下,少抱怨,少攀比,心安即是归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