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讲过,唐僧以顽强意志远赴印度学习佛法,终其一生都在取经、论道、弘扬佛教精神,受到了唐太宗的接见,当他老年回家的时候,少小离家时的所有人都离去了,村里只剩下了一个年迈的姐姐,可以说一生都致力于弘扬佛教道义上。
其精神足以引人望其项背,其意志与坚韧又超越了多少凡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伟大到连女儿国国王都会爱上的人。
在他心里,什么都不存在,只有他想要传扬的道。
后来他的故事被写成神话故事《西游记》,《西游记》万千磨难更印证了唐僧的苦苦追寻,也许对其所经历的无尽苦痛来说,《西游记》也许都不能算什么。
《西游记》中唐僧在最后一难,辛苦取来的佛经被打翻在河里,最后只得到了四个字“阿弥陀佛”。
关于这里作者是有一些思想去表达的。
那么佛教的道是什么呢?为什么只剩下四个字唐僧依然完成了任务,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其实,是他的精神感动和感染了世界,至于佛法,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阿弥陀佛”就是无事可做,吃斋念佛。
如今的时代宗教信仰自由,而在古代佛教徒们遭遇过屠杀,也有人批评所有的人隐进深山去修炼的情景。
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忧郁地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表达了国民只知道学佛诵经,不思进取的忧虑。
佛教属于外来文化,但由于玄奘等人的大力推动,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中国人是没有宗教的,中国人的宗教是等级,中国是等级社会。
佛教传扬了什么精神呢?
佛教的道不同于儒学的论点,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关系都离不开一个缘字,人因缘而聚,修百年可同舟,修千年才能共枕。
儒家要求人遵守你的社会所存在的层级制度,为了社会的美好,儒家思想认为你的忍隐与服从都是有价值和值得的,我们因此可以换来了社会的安宁。
先哲们心里都有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佛教更是劝善的,它提倡珍惜缘分,爱惜生灵。
佛教要求信众不杀生,佛法里规定僧人不能吃肉,大概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吧。
佛教的时空观更长了,他认为你身边的人都是百年千年修来的缘分,你的今生是前世修来的结果,今生的行为,会影响来生的幸福。
所以,佛教徒们拼命地在今生吃苦,以图来世过上最好的生活,他们清心寡欲住在深山里,穿布衣,吃素食,为的是修来更大的福。
这是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倡导善行结善缘,这样一种信念,吸引了很多的善男信女,从善如流。
佛教要求信众禁欲,所以出家人不能结婚,在他们心中越苦越安宁。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活法,他们安宁内心,远离尘世,聆听山泉之声,也足以让人羡慕。
他们都想修成更高级的道,对于神圣的佛祖匍匐膜拜,但,永无终点,他们永远在修行的路上。
这是佛教的因果观。
佛教的修行也是有等级的,佛教界最顶层的定点大概是佛祖如来佛。众信众之间也是根据业力分出了等级。
所以,学佛不一定会抛开世间一切凡俗,反而可能一入佛门事更多。事实情况可能是由一种世俗转为另一种世俗。
每一个信徒,自从进入佛门,便有了一个膜拜和服从的偶像,你的精神便由这个虚构的形象所控制,这和天主教和其他教派是一个道理。
人应该有一些敬畏心,所以,那些信教的人总会比世俗的人更善良。
唐太宗认为佛教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是十分尊崇佛教的,他几次接见玄奘,对佛教的传扬采取支持的态度。
唐朝的佛教徒的地位很高,僧侣们可以随意进入皇宫,唐太宗的女儿跟僧侣们鬼混,让他的老爹痛苦不已,大骂龙种生出了跳蚤。
武则天也信佛,而且大力推崇佛教,并借助佛教登上权力顶峰。她当政的期间大力修建寺庙、开凿佛像,翻译佛经,而且武则天想把佛教推广成为国教。
皇帝信教大家都要信,武则天按照佛教的教规发布命令,不准屠宰牲畜。但是,人总要吃肉的,一次宴会上竟上来了羊肉,皇帝是信佛的,上羊肉可是重罪,好在武则天人还比较温和,她的大臣们就说这只羊是被狼咬死的,可以吃得。
实际上佛教早在西汉末年便传入了中国,并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由于佛教的劝善思想很符合中国人国民性格的善良,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信众越来越多,并逐渐转入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族文化圈等地。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发,佛教本土思想文化发生争论,佛教和道教关于道义的高下之争,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开始了大规模杀佛行动。
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大力推广,佛教已经十分兴盛了,于是有了杜牧的那首诗写出的盛况。
所有人都不干活去吃斋念佛,这是足以令人忧虑的。
唐朝唐武宗开始大规模杀佛,从此佛教在中国渐渐衰落下去。
佛教的衰落可能反映的是中国人的觉醒和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