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阁阁候选推文江雪读书社
人,究竟应该如何过这一生?史铁生给了我答案

人,究竟应该如何过这一生?史铁生给了我答案

作者: 左左爱读写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11:3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生行走在生死边缘,21岁双腿瘫痪,30岁患上肾病,47岁确诊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那年,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世人却称他为“时代的巨人”。

    韩少功称其为“生命的奇迹”,也是“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的一座文学高峰。”

    莫言对他也是满怀敬仰之情,称“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便是史铁生,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作家

    36岁那年,也就是坐上轮椅的第15个年头,他写下了《我与地坛》,记录15年来摇着轮椅行走在地坛的万千思绪。

    读这本书,我数度潸然泪下,也解开了困顿已久的人生之惑:人,究竟应该如何过这一生?

    01    如何面对苦难?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还说,“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般大彻大悟,出自常年饱受病痛折磨之人,其内心是何等坚毅,精神是何等超脱,令人难以想象。

    然而,史铁生并非始终如此。

    当双脚永远地离开了地面,他或是“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着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床褥下那根细长的电线丝,便是为自己准备的。

    又或是摇着轮椅走进地坛,找一个角落,“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究竟要不要去死”,以及“为什么要活着”,成为了交替骚扰他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于是,他一头闯进了写作的世界。

    自此,他活了过来。

    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在余下的日子里,他无惧生死,全身心投入写作,共创作了28篇短篇小说、6篇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4笔随笔散文,以及6部剧本诗歌,屹立于群山之巅,傲视群雄。

    正如拜伦所说,“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亦是如此。

    她一生都在与病痛做抗争,也曾久久身陷“究竟要不要去死”的骚扰中。

    6岁,弗里达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成了瘸子。

    18岁,遭逢严重车祸,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如棺材般的盒子里。

    有人相信她会活下来,包括她自己。

    虽侥幸捡回条命,她却丧失了生育能力,并且终生与各种病痛为伴,47岁便早早离开了人世。

    她久久无法正视这一切,不知“为什么要活着”。

    直到她拿起画笔完成了第一张自画像,自此开始了以绘画来记录并表达自己的一生。

    她的作品大部分为自画像,自画像中的自己支离破碎, 比如,分离的器官、鲜活的心脏、血淋淋的手术刀或伤口。即便如此,表情却是一如既往的冷静与坚毅。

    她的画作也因此成为法国罗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

    媒体曾评价她, 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可她却把痛苦移植到艺术里,成为了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无论是轮椅上的史铁生,还是瘸腿的弗里达,他们都曾湮没于无尽的苦难与绝望之中,也曾久久迷失在生与死的交叉口。

    可一旦决定活下去,他们便一头扎进属于自己的洪流中,用独属于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对话,在那条黑暗混沌的人生路上,为自己点亮明灯。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02  何为幸福?

    我们常常追问:何为幸福?

    是大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又或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史铁生说,“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为何?

    因为,“幸福感不是能一次给够的,一次幸福感能维持多久这不好计算,但日子肯定比它长,比它长的日子却永远要依靠着它。

    所以你不能失去距离,不能没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时失去了距离便一时没有了路途,一时没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时失去了兴致和活力。”

    这便是目标存在的意义,唯有不断地追求目标,才能持续获得幸福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毛毛虫效应”:

    实验者们,将几条毛毛虫围成一圈放在花盆的边缘,再在不远处撒上食物。

    然而,直到筋疲力尽,这些毛毛虫也无法找到食物,只因它们只会不停地跟着前面的虫绕圈。

    毛毛虫如此,困顿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纵使身心俱疲,也是徒劳无功。

    哲学家塞涅卡说,“对于不知道自己方向的人,从来就没有顺风这一说。”

    唯有明确目标,才能搭上顺风车,最终达成目标。

    恰如墨菲定律所说,“除非你清楚自己想要到哪里去,否则你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没有目标。”

    保罗.柯艾略笔下的牧羊少年便是如此。

    因一个梦,牧羊少年便义无反顾,穿越沙漠前往埃及金字塔寻觅宝藏。

    期间,他遭遇了被骗个精光,经历了在水晶店打工并挣到可保衣食无忧的钱,遇到了心爱的姑娘,还获得了可安度余生的财富与地位。

    而这一切,都没能让牧羊少年停下脚步,只因,他的目标不在途中,而在终点

    最终,他得偿所愿,找到了宝藏。

    故事的尾声,少年感受着从非洲沙漠吹过来的风,那是心爱的姑娘的思念,他露出了微笑,那是充满了无尽幸福的微笑。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有为之义无反顾的目标吗?

    没有目标,人生便如同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

    拥有目标,人生则像是迎风起航的风筝,而那根风筝线始终拽在自己手里,任它是直冲云霄,又或是翻山越岭,都不曾迷失。

    03  生命的意义何在?

    常有人一边无所事事,或浑浑噩噩,一边抱怨人生毫无意义。

    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功成名就?又或日进斗金?

    史铁生说,“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梵高,便是如此。

    他27岁开始创作,37岁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而亡。

    10年间,他穷困潦倒,全靠弟弟提奥接济,创作了2000余幅画作,生前却只卖出去一幅。

    至死,梵高也没能取得所谓世俗的成功,没有颇高的声望,也没有舒适的生活,连肚子都填不饱。

    然而,这样的人生就毫无意义吗?

    显然不是。

    伟大的传记作者,也是《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说,“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周国平曾评价梵高为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是的,梵高是在用色彩享乐,他享受着这个过程中的每分每秒。

    那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同他画笔下的向日葵那般灿烂,也如星空那般熠熠生辉。

    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亦是如此。

    小小年纪,他便展现出音乐天赋。

    然而,他一生都在逃亡,拼尽了全力,也无法摆脱纠缠不休的困境与厄运。

    因家境败落,他早早便扛起了养家重任,后因不屑与充斥着虚伪和造作的主流音乐大师为伍,失去了乐队和观众的宠爱。

    而后,因替人打抱不平惹来杀身之祸,开始逃亡。

    好不容易,作品得以演出,他却拒绝庸俗的女演员出演,厄运再次袭来。

    终于熬到作品出版,大受好评,生活出现转机,他又被人利用,卷入是非之争,逃亡只能继续,直到晚年才定居意大利。

    在故事的尾声,罗曼.罗兰写到,“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

    终其一生,克利斯朵夫依然没有获得所谓世俗的成功。

    他的一生大多是至暗时刻,然而,这样的一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吗?

    著名翻译家,也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译者傅雷说: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04   写在最后

    史铁生曾写下如此这般激荡人心的文字:

    此刻宇宙正在旋转,正在飞驰,正在高歌狂舞,正借助了星汉迢迢,借助了光阴漫漫

    享受着它的路途,享受着坍塌后不死的沉吟,享受着爆炸后辉煌的咏叹,享受着追寻与等待

    这才是幸运,这才是真正的幸运,恰恰死亡之前这波澜壮阔的挥洒,这精彩纷呈的燃烧才是幸运者得天独厚的机会。

    愿你我皆能一直行走在路上,享受死亡与苦难所催生的力量,享受追寻与等待所点燃的光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究竟应该如何过这一生?史铁生给了我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e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