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困惑过,为何要读书?
网上呼声比较高的回答有——做一个有温度、懂情趣、爱思考的人。
这种用艺术形式包装起来的表达,我一直保持着中立,毕竟太罗曼蒂克了。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消遣的行为也是为了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
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我们也会有选择性的挑选我们最想吃的食物,比如不爱吃面的我,所以读书前的选书也是不可省略的一个步骤。
我应该怎么选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逛书店或者网上购书的时候,被商家忽悠的三迷五道的,接着购买了许多品类繁多的书。
1,看书的目的
读书基本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第一种叫作解决问题;第二种叫作开阔视野。
第一种是解决现实中生活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你想知道为什么“啥是佩奇”会火,可以到《引爆点》《疯传》这两本书找找答案,夫妻之间没感觉了可以翻翻盖瑞.查普曼的《爱的五种语言》,所以选书的时候不要过于盲目,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就行,这为其一。
第二种扩大视野是短期内没有特定目的,但是长期可以熏陶自己的一种。有点缥缈,可能是打发时间,亦或者单纯觉得有趣,基本上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比如读龙应台《目送》,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周国平的《安静》,可以是任何的书,反正不带有明确目的性。
2,作者很关键
我不知道各位在决定读一本书之前会不会查看作者的简介,如果没有,以后可以试试此方法。
书是人写的,我们看书,肯定要看靠谱作者写的,同时时间也会检索出这是否是本好书。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复印了64次,《霍乱时期的爱情》复印了36次,比如写小说的人肯定知道许荣哲的《小说课》两本书,第二部就比第一本多复印3次,说明第二本受众的群体更多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技巧。
3,看出版社
不同的出版社都有不同擅长的地方,经济类的《货币战争》出自中信,技术类的比如《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京东平台店铺运营》《社群营销与运营》都是出自邮电。
当然这只是一个筛选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条件,比如许荣哲的《小说课》是由中信出版的,但不能因为中信经济类书籍不错,从而认定《小说课》就是技术类书籍中的鸡肋。
4,询问圈内人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某个作者的文风,后来就在聊天中,他推荐了王小波的书,再入手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后,发现文风果然很有趣,书中戏谑的写作形式,也是我后来一直模仿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在选书的全部过程,书选好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读书了。
很多人也包括我常常觉得,啃书若干天,合上就忘记,那么看看有没有办法治治脑子不长记性呢?有的。
我该如何读书?
1,看书籍周边信息
以前我是抓起一本书就读,比如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但是熬眼瞪皮的读完后,并没有感觉特别之处。
说到底是不理解造成的,只是单纯读字,未思考其背后所包涵的意义。
后来在某个读书领读营里的才找到了别人和自己不同之处,就是看书之前还要先看说明。
一本书的读前说明一般包括书评,作者信息,前言,简介,以及推荐语,(很重要的东西),后来在阅读之前,我也学会了在某张纸上开始圈圈画画,记录以上的一些信息,这在读前准备很有必要。
一起来看看《挪威的森林》的读前笔记:
作者:村上春树,日本的小说家,年轻时候很叛逆,整日和女生厮混,抽烟、逃课,开过酒吧还辗转几个国家,热爱爵士乐的经历等等。
书评:豆瓣、知乎、简书,都能够找到不错的书评,在此就不做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译者的简介:林少华的译序——平净的语言娓娓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时代的种种经历、体验以及感触...
这些笔记做完,我们大概就知道村上要讲什么样的故事了,为何情节里多次提及酒吧,为何要用《挪威的森林》作为小说名...
带着问题试着去理解作者文中想要表达的含义,肯定比翻来覆去的读理解得更加通透。
2,阅读的过程中做笔记
读书的同时是能够引发思考的,所以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不是一味的去抄句子,目的性不是那么明确的另当别论。
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整整一本书被我画满注解,那时我正在构思一篇乡村小说。
文中句子:他们把碗筷敲得震耳欲聋,踏泥拖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部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
我的注解是,年轻人的气息,烘托了开篇第二段死气沉沉的城市,利用情景对比的方式刻画了孙少平和这个群体的区别。
在小说课里,这种写作方式叫冲突,可能很多人更注意整篇文章所表达的人生意义。其实并不矛盾,主要看你读这本书时候,带着怎样的目的性。
3.读后感的总结
写读后感一直是我最头疼的事情,在此之前,书被读完也就随之束之高阁了,等待着封面落满灰尘。
一本书读完最后吸收的效果,是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检测出来的,如果你一知半解,观后感肯定写的不知所云,逻辑层次不分,甚至有时连主线和论点都弄不清楚。
像在看完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这本书时,当时的感觉,我靠,刷新认知,颠覆三观啊。除此之外,我好像知道作者要讲什么,但是让我总结太难为了人,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拆书方法弄明白了一条主线—
人类的社会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无论是国家,宗教,经济,人权都是谎言。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而没有被灭绝,可不是上帝的存在,而是我们会撒谎。
顺着这条主线,我们就可以将读后感润色,然后通过文章中的事例或者现象进行填充,最后要是再能引发点自身的思考,那么浪费在这本书上的时间,肯定是超值的。
以上就是读书时候会用到的方法,当然方法还有很多,以后有时间再表。
最后,可能有人还会质疑读那么多的书有什么用,在未能实现输出之前,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憋着,类似拳法里的招式叫蓄势,是为了出击的时候更加有力度。
读书,读好书,读懂书,也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为我所用,所以你真的明白读书是怎么一回事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