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死了之后,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孙子高阳,这就是帝颛顼(zhuān xū)。颛顼死后,位子传给了自己的侄子高辛,也就是帝喾(kù)。帝喾死了之后,位子传给了他的长子帝挚。帝挚在位九年,也不知道是因为死了还是被赶下台了或是主动让贤,他的位子又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放勋。放勋就是帝尧,因为曾经先被封在陶,后又被封在唐,所以号陶唐氏,也被叫做唐尧。接替帝尧的是他的女婿重华,也就是帝舜,因为曾被封在虞,所以号有虞氏,又被叫做虞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五帝”,历来都被誉为贤德之君。
从黄帝到帝尧,不是父死子(侄)继就是兄终弟及,这是典型的世袭。可是到了尧舜,画风却突然变了:尧竟然把位子传给了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婿!这就是所谓的禅让。
禅让是指不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是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姓旁人。但其实,尧和舜是有血缘关系的:尧的曾祖玄嚣跟舜的七世祖昌意是亲哥俩,都是黄帝的儿子,所以要论起辈分来,尧是舜的高祖辈,都是黄帝的后代,倒也算的上是同宗,只不过两人的血缘已经离得比较远了。
尧在位七十年,已经很老了,就开始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他向大家征求意见。根据惯例,人们首先推举他的儿子丹朱,可是尧认为丹朱为人“顽凶”,没有同意。大家只好又推荐管水的官共工,可是尧认为共工“其用僻,似恭漫天”,也没同意。儿子不行,当官的也不行,那就只好推荐民间人士了,于是人们又推荐了舜。
有人说舜生于诸冯(或今山东潍坊诸城市北),还有人说舜生于姚墟(或今河南濮阳东南),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对,但总归应该是在今天山东、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那个时候,这一带是东夷人的地盘,所以《孟子·离娄下》说舜是“东夷之人”。
舜的母亲早死,父亲瞽叟((gǔ sǒu)又娶了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象。瞽叟会偏爱后妻和幼子,这母子俩也会恃宠而骄,这本不足为奇,但令人诧异的是,瞽叟竟会跟他们合谋屡次要害死舜。考虑到瞽叟虽然是个瞎子,但却能娶了一个又续娶一个,这在今天的普通人家也不太容易办到,可见他家可能很不一般,所以他们对舜的谋害应该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偏向。
舜也知道父亲想杀死自己,所以处处小心,使父亲“欲杀,不可得”。他脑瓜好使因此总能化险为夷本也不足为奇,但难得的是,舜并没因此就记恨父母兄弟,反倒“顺适不失子道”,所以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以孝闻名了。毫不夸张的说,他之所以会在三十岁的时候被举荐给尧,主要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孝名。
尧不了解舜,想要考察考察他,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颇有些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味道。按理说,尧舜既为同宗,又辈分悬殊,是不该结成这门亲事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尤其奇怪的是,尧不仅不给自己女儿嫁妆,而且既不让她们住到舜的家里去,也不让她们跟舜和自己同住,而是让她们跟舜以及舜的全家都住到妫汭(guī ruì),也就是妫水拐弯的地方去,并且还另外派了“九男”跟他们一起住,是不是监视居住实在是不好说。
妫水在今天的山西南部,这可离东夷太远了。舜他家不是一般的人家,他为什么要舍家撇业的跑那么远呢?如果说他一面官迷心窍想要拽着龙尾巴上天,一面又担心被父母兄弟害死,那他自己跑去也就算了,为什么竟是全家一起搬过去呢?而且如果妫汭是个富饶繁华的地方也行,但偏偏这个地方是个蛮荒之地,不然也不至于舜住到那里之后才“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所以不能不说这事透着邪。
当然,舜也确实不白给,不仅他居住的地方“三年成都”,而且在他的影响之下,尧二女“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到了这个时候,尧才赐给他絺(chī)衣、琴和牛羊,为他修筑仓廪,算是把当初所欠的嫁妆给补上了。后来,到了舜被举荐后的第十七年,尧又让他到身边来帮助自己管理百官、处理政务和外交。这样又过了三年,尧终于不再管事,“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了。
又过了八年,尧死了。舜把都城平阳(或今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村)让给丹朱,自己避居到“南河之南”去了。但是,天下的诸侯都只去朝觐舜,打官司的人也都只到舜那里告状,还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完全不把丹朱放在眼里。三年之后,舜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天意所归,这才取代丹朱,彻底完成尧舜禅让的过程。
以上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也是通行的说法,但也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又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说法相当惊世骇俗,但跟《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的说法相吻合,而《荀子·正论》也认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所以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看上去也并非完全不可信。
我们只能说,《史记》和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哪个符合历史事实,现在还没法判断,需要继续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