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日经》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大日经》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20:46 被阅读46次
淨慧法師

大日經卷第六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諸菩薩摩訶薩等。具智慧方便。所修學句。令歸依者。于諸菩薩摩訶薩。無有二意。離疑惑心。於生死流轉中。常不可壞。】

这时,金刚手秘密主向佛请法说,恭请佛依大愿力开示诸行菩萨道的人等,已具足方便智慧,如此依法持戒禅修密行,如何让皈依的四众弟子,对诸行菩萨道的人能专心一意,远离疑惑心呢?并于生死流转中,让这种尊师重道的坚固心,常住而不可坏掉呢?

四众弟子尊师重道的坚固心,源于二种师德;一是福德,为师身心戒行清净,德重于山。二是慧德,为师法修证悟智慧,德大于海。否则,心意难专,疑惑遍起,随业习流转于生死。

【如是說已。毗盧遮那世尊。以如來眼。觀一切法界。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諦聽金剛手。今說善巧修行道。若菩薩摩訶薩。住於此者。當于大乘而得通達。秘密主。菩薩持不奪生命戒所不應為。持不與取。及欲邪行。虛誑語。粗惡語。兩舌語。無義語戒。貪欲。嗔恚。邪見等。皆不應作。秘密主如是所修學句。菩薩隨所修學。則與正覺世尊。及諸菩薩。同行。應如是學。】

佛以佛眼遍观一切法界众生因缘根基,对金刚手秘密主说,你等执金刚应仔细听闻。现在说通达大乘法义的菩萨戒,为三世诸佛成就菩提方便修行道。若诸行菩萨道的人,身心能依戒清净行;并以菩萨戒教授四众弟子,能持正戒;为通达大乘法义的菩萨戒。金刚手秘密主你等执金刚应知,诸行菩萨道的人,须敬心奉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戒、不酤酒、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悭惜加毁、不嗔心不受悔、不谤三宝十重戒;还须敬心奉持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等四十八轻戒。若不诵持菩萨戒,就不是行菩萨道的人。若敬心奉持菩萨戒,得戒体清净修行,行菩萨道的人,则与佛道、菩萨道相应。

菩萨戒有二种;一是在家二众诵持;二是出家二众诵持。在家二众具足诵持菩萨戒有二种;一是诵持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二是诵持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具足诵持菩萨戒,为修行戒、自性戒。出家二众诵持菩萨戒,须具足诵持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真正受传承得密法修行的人,应先具足受菩萨戒或戒法同受。若具足受菩萨戒或戒法同受的人,毁犯重戒与轻戒者,在毁戒体的同时毁法体。毁戒体法体的人,修行法门中加持力也随之失去功用,即生很难再得戒体与恢复法体。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薄伽梵。于聲聞乘。亦說如是。十善業道。世間人民及諸外道。亦十善業道。常願修行。世尊彼有何差別。雲何種種殊異。】

这时,金刚手秘密主向佛请法说,于声闻乘有十善戒,于世间人民及诸外道也有十善戒。声闻乘十善戒、世间人民及诸外道十善戒与菩萨十重戒有什么特殊的差异吗?

声闻乘十善戒为比丘戒;为受持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不非时进食戒、不跳舞不唱歌不奏乐不观看戏剧戒、不以花蔓香水涂油衣物及化妆品美化身体戒、不坐卧高大床戒、不接受金银(钱)戒。具足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具足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或三百七十条。世间人民及诸外道十善戒,也称十善业道;为三皈后受持,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

【如是說已。佛告執金剛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複善哉。能問如來如是義。秘密主應當諦聽吾今演說差別道一道法門。秘密主。若聲聞乘學處。我說離慧方便。教令成就。開發邊智。非等行十善業道彼諸世間。複離執著我故他因所轉。菩薩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攝受智慧方便。自他俱故。諸所作轉。是故秘密主。菩薩于此。攝智方便。入一切法平等。當勤修學。】

佛对金刚手秘密主说,很好!很好!金刚手秘密主,你能很好地请问戒义。你等执金刚应仔细听闻,声闻乘十善戒与世间人民及诸外道十善戒,为差别戒义。菩萨十重戒,为一道法门戒义。差别戒义,为众生以心缘于法相,依法持戒修行不离生灭相。一道法门戒义,为入一切法门之本,依法持戒修行离生死一切无碍,直至成就佛道。因众生因缘、福报、根基不同,差别戒义为方便,再次第导入一道法门戒义为究竟。若对声闻人,佛不以智慧解脱烦恼法而说差别戒义,而以方便随顺不逆、不敢违犯制威德禁戒,教命具足自持修行,成就阿罗汉道;再开示发菩提心,证得佛净土边城智慧。若对世间人民及诸外道人,佛不以正等净行法而说差别戒义,而以方便随顺世间法制福德禁戒,教命具足自持修行,常生常得人天福报,远离执著我相,不被断灭与常生因缘所转;如善恶因果随我相灭而十善戒亦断灭,则无果报;又如善恶因果随我相常生而十善戒亦常住,则无果报。若对诸行菩萨道的人,佛以修行大乘法而说一道法门戒义,以方便智慧遍摄一切法平等,入一切法门修行戒义平等,入一切法界自持戒义平等。以自己与他人俱得利益的缘故,可转化诸众生所行作为清净戒行,殊途同归于一乘佛道。菩萨戒以比丘戒为基础,比丘戒以十善业道为基础;菩萨戒又与比丘戒、十善业道等一切不共。诸行菩萨道的人,于世间受持菩萨戒的同时,又不舍比丘戒与十善业道。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乘佛法教义里,一切外道法为不同次第的佛法。为什么呢?追根溯源,一切外道法,是由修行人依法持戒禅行中,以定空善境界自破色蕴区宇、受蕴区宇、想蕴区宇后,在行蕴区宇不能自破法执,才落入十种外道;在识蕴区宇不能自破法执,才落入缘觉、声闻、非想非非想等道;详可参学《大佛顶首楞严经》。由此,一切外道法为十善业道所统摄。一切外道人,因缘和合时,可导化入内道人,发菩提心后,再入一乘佛道门;详可参学《大般涅槃经》。当然,世间一切魔法、邪法,不同于一切外道法。魔法以相似法毁灭佛法,邪法以污戒染法毁灭佛法。

【爾時世尊。複以大慈悲眼。觀諸眾生界。告金剛手菩薩言。秘密主。彼諸菩薩。盡形壽。持不奪生命戒。應舍刀杖。離殺害意。護他壽命。猶如己身。有餘方便。于諸眾生類中。隨其事業。為解脫彼惡業報故。有所施作。非怨害心。】

佛以大慈悲眼遍观一切法界众生因缘根基,对金刚手秘密主说,诸行菩萨道的人,在一生享尽形体寿命中,须受持不夺生命戒。舍弃杀法、杀缘、杀因、杀业等,对一切众生不应以刀枪棍棒等伤害身命;远离对一切众生杀害意念,对父母仇怨等不可生加报心;保护他人及一切众生寿命,尽能力、财力、身力等救治、放生、赡养;爱护一切众生生命如己身,平等施予无畏慈悲;利用剩有余力与方便办法,说服宣扬一切人都应生悲心不杀。对一切众生类,应随人各自事业以大菩提心为首,为解脱恶业报的缘故,不以仇怨伤害心而有所作为,施予无畏救济;如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流水长者子用浮囊驮水救鱼等。

【複次秘密主。菩薩持不與取戒。若他所攝諸受用物。不起觸取之心。況複餘物不與而取。有餘方便。見諸眾生慳吝積聚不修施福。隨其像類。害彼慳故。離於自他。為彼行施。因贊時施。獲妙色等。秘密主。若菩薩發起貪心。而觸取之。是菩薩。退菩提分。越無為毗奈耶法。】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予取戒。若他人所属财宝珍奇物品,不起触摸或贪取心;况且一切有主财物,更不可不予而取。舍弃取法取缘取因取业等,并宣扬说服一切人都生舍心不贪。若见他人或一切人,悭吝不舍,积聚财富,不修布施福田;应随顺不同人的具体因缘,用大喜舍行破除悭吝心,远离自利不利他意念,能为一切人等众生行布施。有人因赞叹应时布施,于未来世中都可获得天人妙色身等善果报;更何况是亲手含笑行布施,于未来世中可获得大善果报。若行菩萨道的人生起贪心,触摸或盗取他人财物,是人退失菩提戒体,为毁犯菩萨戒律,罪业获大恶果报。

【複次秘密主。菩薩持不邪淫戒。若他所攝。自妻。自種族。標相所護。不發貪心。況複非道。二身交會。有餘方便。隨所應度。攝護眾生。】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邪淫戒;出家二众与在家修出家行的二众,须受持不淫戒。若他人妻不得邪淫,自妻非时、非地不得行淫,直系血缘关系女不得通婚,有婚约女与端庄美貌女,不得生贪色淫心。何况不是正道的卖淫女或有悖伦理女等,不得邪淫。舍弃淫法淫缘淫因淫业等,并宣扬说服一切人都生正心不邪淫,随顺不同人的具体因缘而化度,用正心正行摄持护念众生。

【複次秘密主。菩薩盡形壽。持不妄語戒。設為活命因緣。不應妄語。即為欺誑諸佛菩提。秘密主。是名菩薩住于最上大乘。若妄語者。越失佛菩提法。是故秘密主於此法門。應如是知。舍離不真實語。】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妄语戒。即使在紧急状况下,是为自救活命的因缘,也不应以妄语假话骗人;若以妄语假话骗人,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知言知,无中生有,有中说无等,即为欺诳诸佛,自伤菩提慧命。行菩萨道的人,身心承载最上大乘佛法,若妄语不真而欺诳大众,为丧失佛菩提法体。以此缘故,行菩萨道的人,于心地法门中,应舍弃妄语法妄语缘妄语因妄语业等,以直心真实语自持,并教化他人共同受持。

【複次秘密主。菩薩受持不粗惡罵戒。應當以柔軟心語。隨類言辭。攝受諸眾生等。何以故。秘密主。菩提薩埵初行。利樂眾生。或余菩薩見住惡趣因者。為折伏之。而現粗語。】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粗恶骂戒。应当以柔软心和敬语,予他人欢欣安慰。随顺不同人的具体因缘言辞,教化他人共同受持,避免毁辱诤讼。行菩萨道的人,应舍弃恶口法恶口缘恶口因恶口业等,保持身心安宁。为什么这样做呢?行菩萨道的人初与人见面,应用和敬语表示尊重对方,以法利禅乐供养众生,使之对佛法生起善喜心。有少数行菩萨道的人,观见有因缘可教化的人,身心善行而口出粗言骂语不断,由此言行造作罪业已为堕入恶趣之因,为调教降伏其改恶向善时,可以方便智慧出高声大言喝斥,使之导入自惭愧、自改正、自修道的菩提行。

【複次秘密主。菩薩受持不兩舌語戒。離間隙語。離惱害語。犯者。非名菩薩。不于眾生起離坼之心。有異方便。若彼眾生。隨所見處生著。如其像類。說離間言語。令住於一道。所謂一切智智道。】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两舌语戒。应以平常心、不分别心、离是非心等,说因缘和合语,不说挑拨离间生闲隙语;说亲敬友善语,不说让他人受恼害语。行菩萨道的人,应舍弃两舌法两舌缘两舌因两舌业等,远离名利是非争斗;否则,不是行菩萨道的人。一切不利于众生和合语,都会使和合众生起分裂离散之心,有异于方便智慧。若有众生,因根基浅薄、智愚陋劣,随其己身所见闻处生执著想,被其大名大相所转,自力不能自拔时,行菩萨道的人应正说法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使之自身离外道邪师,自心离声闻、缘觉师;同时,劝发菩提心,导化归于一道正法;即行菩萨道,证入一切智智佛道。

【複次秘密主。菩薩持不綺語戒。以隨類言辭。時方和合。出生義利。令一切眾生。發歡喜心淨耳根道。何以故。菩薩。有差別語故。或余菩薩。以戲笑為先。發起眾生欲樂。令住佛法。雖具出無義利語。如是菩薩。不著生死流轉。】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绮语戒。应随顺不同因缘众生,以时间节日、地方习俗、大众和合的言辞为方便,遍含戒义法理,利益见闻者生欢喜心,妙音净其耳根。这是什么缘故呢?行菩萨道的人,可如戒如法说随顺他人意愿方便语,因势利导的给予教化。行菩萨道的人,应舍弃绮语法绮语缘绮语因绮语业等,不用花言巧语欺骗世人,不用污言秽语生出邪念。有少数行菩萨道的人,为适宜因缘,以戏耍玩笑的幽默艺术语言,在欲乐中暗含戒义法理,教化世人潜移默化导入佛法。如此行菩萨道的人,虽似说无义利语言,却实含方便智慧;不但没有造作业因,还可解脱于生死流转而出世间。

【複次秘密主。菩薩應當持不貪戒。於彼受用他物中。不起染思。何以故。無有菩薩生著心故。若菩薩。心有染思。彼于一切智門。無力而墮一邊。又秘密主。菩薩應發起歡喜。生如是心。我所應作。令彼自然而生。極為善哉。數自慶慰。勿令彼諸眾生。損失資財故。】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贪戒。对供自享用或供他人享用的一切物品,身不起染著,心不生思想。这是什么缘故呢?行菩萨道的人,心行清净无尘垢,身行清净无染著;万缘放下法不生,无常物相有为苦。若行菩萨道的人,身心有染著思想,于修行成就佛道一切智法门,无福德力证入定空中道,负业习力堕入相对二边法中;一边法为我执,另一边法为法执。行菩萨道的人,应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生起欢喜心,我所依法修行是本分,应作众善奉行达彼岸,证得一切享用物品自然化生为极乐,岂不更好;经常如此自意庆幸安慰身心,既远离财色名食睡五钝使,又为众生节省资产财富。

【複次秘密主。菩薩應當持不嗔戒。遍一切處常修安忍。不著嗔喜。於怨及親。其心平等而轉。何以故。非菩提薩埵而懷惡意。所以者何。以菩薩本性清淨故。是故秘密主。菩薩應持不嗔恚戒。】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不嗔戒。于一切时间地点,身心应常自修行安乐忍辱,遇逆境不生嗔恨心,遇顺境不生喜庆念,遇怨亲平等相待,心转境自身清净。这是什么缘故呢?不是行菩萨道的人,才心怀恶意。因为行菩萨道的人,明了自性清净离善恶想法义;所以持戒不嗔恚愚行,有利无利无增减,有益无益无利害;法利众生可舍身,善益世间不惜命。

【複次秘密主。菩薩應當舍離邪見。行於正見。怖畏他世。無害無曲無諂。其心端直。於佛法僧。心得決定。是故秘密主。邪見最為極大過失。能斷菩薩一切善根。是為一切諸不善法之母。是故秘密主。下至戲笑。亦當不起邪見因緣。】

佛接着说,诸行菩萨道的人,须受持舍离邪见戒。身心行于正见,惊怖畏惧未来世恶果报应,于世间应以无害心、无曲心、无谄心、端直心待人处事,于佛法僧三宝处应以决定心皈依敬行。这是什么缘故呢?行菩萨道的人,以邪见为最大至极的过失,能断除菩萨行的一切善根,是生出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源泉。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在戏笑间,都不应自生起或让他人生起邪见因缘。若转无明即为明,邪见断则正见生。

诸行菩萨道的人,受持菩萨戒,为什么还须受持十善业道呢?这是因为十善业道,是此世界人善行法,是道德文明的核心内容,是道德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佛教教人做善人或做欲界天人的最低标准。若世人不受持十善业道,于未来世中失人身、失男身;若诸外道不受持十善业道,于未来世中失天人身、失天男身。还有,以十不善法能坏一切善法根本;若十善业道戒失,则比丘戒与菩萨戒何以真实。在世间,如善人的最低标准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行比丘道、行菩萨道呢!所以行菩萨道的人,受持菩萨戒的同时,以比丘戒为基础,不舍十善业道;在做善人的基础上,修行断除诸漏的声闻缘觉法,再修六度万行出世间的菩萨法,成就一乘佛道的菩提法。现在世中,教人受持十善业道,弘扬人间教法,是善心善行,是大多数众生因缘。能修行断除色界诸漏的人与修证出世间一乘佛道的人,在此世界中永远是少数人,都是各依因缘,又依福报根基。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十善道戒。斷極根斷。雲何菩薩。王位自在。處於宮殿。父母妻子眷屬圍繞。受天妙樂而不生過。】

这时,金刚手秘密主向佛请法说,佛依大愿力开示诸行菩萨道的人等,须受持十善业道戒。行菩萨道的人,若毁犯十善业道戒,菩萨行一切善法根本断,如截多罗树头,断极则未来不复更生。为什么行菩萨道的人处于国王位时,身心自在安乐,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有父母妻子等眷属围绕,虽在人间却享受天人妙乐,又不生过失呢?

【如是說已。佛告執金剛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菩薩毗尼決定善巧。秘密主。應知菩薩有二種。雲何為二。所謂在家出家。秘密主彼在家菩薩受持五戒句。勢位自在。以種種方便道隨順時方。自在攝受求一切智。所謂具足方便。示理舞伎天祠主等種種藝處。隨彼方便。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皆使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持不奪生命戒。及不與取。虛妄語。欲邪行。邪見等。是名在家五戒句。菩薩受持如所說善戒。應具諦信當勤修學。隨順往昔諸如來學處。住有為戒。具足智慧方便。得至如來無上吉祥無為戒蘊。有四種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緣。亦不應犯。雲何為四。謂謗諸法。舍離菩提心。慳吝。惱害眾生。所以者何。此性是染。非持菩薩戒。何以故

過去諸正覺  及與未來世   現在仁中尊  具足智方便  修行無上覺

得無漏悉地   亦說餘學處  離于方便智  當知大勤勇  誘進諸聲聞】

佛对金刚手秘密主说,很好!很好!金刚手秘密主,你等执金刚应仔细听闻善思忆念。佛现在演说诸行菩萨道的人,若处于国王位时,以大势力的善巧决定义,示现正行为制伏诸多邪行,示现正见为治伏诸大邪见。你等执金刚,应知诸行菩萨道的人有二种;一是在家人行菩萨道;二是出家人行菩萨道。在家人行菩萨道处于国王位时,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邪见五戒律义,以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等大势强权地位,利用种种方便智慧,随顺时间时节、地方传统、民族习俗等文化特点,自在统领求一切智的信众。在国家公权管理范围内,以具足方便的智慧,示现经理歌舞技乐、祭祀天地宗祠、纪念历史人物、组织会议研讨等多种形式,以布施、爱语、利行、摄同事四摄法,方便教化引导民众,信受、皈依、戒行、修证无上正等正觉菩提道。在家人行菩萨道处于国王位时,如此行作为受持五戒。诸行菩萨道的人,应受持佛说菩萨戒,具足信受奉行、精勤诵持,随顺过去世诸佛于诸示现处,虽受持有为戒,却具足方便智慧得佛无上吉祥无为戒。佛显示戒蕴法义,为有三种相;一是无失坏相;二是自性相;三是自性功德相。诸行菩萨道的人,应知还有四种根本罪或四种禁戒,即使在危及生命因缘状况下,也绝不可毁犯。四种禁戒,为毁谤佛法僧三宝戒、舍离菩提心戒、悭吝不施戒、恼害众生戒。如毁犯四种禁戒,为自污染心性,能断根本善业,障碍一切功德不得生,不是行菩萨道的人。过去世与未来世及现在世诸佛,具足方便智慧,已证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无漏菩提道,于诸示现处,仍离一乘佛道方便智慧,演说三乘戒与世间人民及诸外道十善差别戒,当知是佛以权宜方便智慧,教化诸声闻众发菩提心,依次第导入一乘佛道。

菩萨行四摄法;一是布施摄,为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二是爱语摄,为抚慰比喻语、欢庆喜悦语、胜义善益语;三是利行摄,为身、口、意依附受道;四是同事摄,为信任教化入道。初行人以四宏誓愿为自摄法,四宏誓愿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在家修行人受持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与在家行菩萨道的人受持五戒略有不同,无不饮酒戒,为不邪见戒。在家人行菩萨道,以受持菩萨戒为究竟。一切修行人受菩萨戒,可于戒坛师授菩萨戒,师传承密法时同授菩萨戒,于佛形像前求见好相得受菩萨戒。受戒容易守戒难,守戒容易持戒难,持戒容易得戒难,说戒容易行戒难。在家人具足行菩萨道,得戒行戒难上难,如同烈火炼金莲,世间稀有仍为有,难易往来清净观。古往今来放眼看,菩萨行人在世间,示现国王人天福,国泰民安皆因缘。人道天道非常道,佛道法道常住道;道名相名非常名,性名德名真实名。历史长河自画卷,宇宙万千心眼观;清净佛性太虚空,妙有慧命无尽然。

相关文章

  • 《大日经》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大日經卷第六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諸菩薩摩訶薩等。具智慧方便。所修學句。令歸依...

  • 《大日经》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大日經卷第七 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本卷为善无畏法师,在译传本经时,于十万偈中删其重复段句,以省略文字汇集...

  • 情關處處愁

    情關處處愁 家境苦, 求學苦,苦到大學畢業後,情關處處愁. 愛淒淒,恨淒淒,恨到盡時不罷休. 殺人自殺走. Bar...

  • 2019-02-07

    亥二、於學處等(分二科)天一、徵【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怎麼叫做「隨念學處」的「清淨尸羅」?這「...

  • 《大日经》布字品第十七

    布字品第十七 【爾時世尊。複告金剛手言 複次秘密主諸佛所宣說安布諸字門 佛子一心聽 迦字在咽下佉字在齶上 誐字以為...

  • 《大日经》真言事業品第五

    真言事業品第五 【爾時真言行者。隨其所應。如法持誦已。複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眾無量功德。...

  • 巴曲花精的使用

    選擇巴曲花精不需要醫學背景。 巴曲醫師常說沒有受過醫學訓練的巴曲花精使用者,在選擇處方時通常比有醫學背景的使用者更...

  • 大學生創業去向何處?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人力问题,也不是社会保障问题,而是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用创业的形式就业...

  • 只要願意,處處都有學問!

    天南地北的有緣人,因為一個共同的願望,相聚在無線的世界,五湖四海的智慧者,因為一個內心的愛好,相會在能量的平台,表...

  • 《大日经》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爾時毗盧遮那世尊。複觀諸大眾會。告執金剛秘密主言。佛子有秘密八印。最為秘密。聖天之位威神所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日经》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k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