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鸤鸠(shī jiū),布谷鸟。
《毛诗传》说:“鸤鸠,秸鞠(jiē jū)也。”
陆玑(三国吴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今梁宋之间谓布谷为鴶鵴(jiá jú),一名击谷,一名桑丘。”《尔雅•释鸟》说:“鸤鸠,鴶鵴(jiá jú)。”郭璞《尔雅注》:“今之布谷也。江东呼获谷。”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布谷鸟在桑林,有七个孩子。
《毛诗传》说:“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
(古人认为布谷鸟有七子,哺食时早晨从上往下喂食,日暮时从下往上喂食,平均如一。)
古人看到的布谷鸟应该不是现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布谷鸟——杜鹃科杜鹃属的普通杜鹃种,因为它们是托卵寄生性杜鹃,不会自己筑巢育刍。可能是自己筑巢育刍的杜鹃鸟,比如小鸦鹃、褐翅鸦鹃、绿嘴地鹃等种类。
以鸤鸠育子起兴,兴什么呢?《郑笺》说:“喻人君之德,当均一于下也。以刺今在位之人不如鸤鸠。”(比喻作为人君应有的德行,是用平均如一之心对待国人。以此指责如今在位之人不如鸤鸠。)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尔雅•释诂》说:“淑,善也。仪,榦(干)也。”
《说文解字》说:“淑,清湛也。”善是淑的引申义。
《郑笺》说:“仪,义也。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孔颖达疏解(大意):此句赞扬(以前的)善人君子对待国民用心均一。均一在于心,不在于威仪。《郑笺》因仪、义二词“理通”,故转“其仪一兮”之“仪”为“义”。是说善人君子,执公义之心,均平如一。
“仪、义”之理如何相通?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