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读下来,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学校内获取高分的书。介绍了一种赛博学习法,也就是12问题法。
主要是从目标,学习方式,优先级不一样。
首先明确目标。目标清晰,才容易考核。而且方向清晰,才知道怎么使力。
其次激活细胞。思考对这个目标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需要知道什么。
第三框架初建。通过略读大致知道书本和章节主要观点内容,提取出重要的术语和概念。还有这些的观点之间的关系。(但是作者好像在书写的时候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并没有很明确,有点罗列之嫌)
如何快速知道书本的知识:骨架,首尾,图表,最重要的是自己和书本发生连接。
一本书的框架,包括书名,章节标题等。而一篇文章的骨架包括,文章的标题,小标题等。
大概知道了是什么,然后这些名字讲的是什么呢?首尾的话包括的就是这个对象的开始和结尾,以及里边小结构的首尾。比如书的首尾,整体的开头和结尾是序和最后的总结篇,还有对读者的介绍等等。当然现在的话可以通过一些书评来了解。小结构的首尾就是各个章节的首尾。
到章节也是一样的。开头章和结尾章是整体的开始与结尾,而每个小小组成部分的开句和结尾句就是小结构的首尾。
当然这样首尾的方法不一定适用所有的,因为小结构在分下去就不成系统了。比如一句话,不上下连接就没有意义。
所以首尾的重要部分还在于要分析其中的连接。
总结而言,框架初建,可以通过略读,摸到书的骨架,文章的骨架,但是同时要注意这之间的勾稽关系,并且挑选出重要部分。
第四判断走向。这一步的目的是时刻激活你的大脑,不要昏睡。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吧,拿一本书,翻开,然后从第一个字开始读,嗯嗯这里都明白,嗯这里好难,然后思绪就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又或者睡意来袭。所以用这个方法是很奏效的。
第五提出问题。比如学科特有的问题。定义是什么,化学公式是什么。(总感觉这本书只不过是在孤立一些学习点,并没有在各个知识模型中间建立连接,违背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而连接往往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良好方法)好的问题是:这个而是观点还是事实?如果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这个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