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拜读本书是在我高二那年,时隔五年再次翻开,有种不一样的感受。从一开始对福贵的怜悯同情,有种像卡在嗓子眼的难受,到今天对于生命和文化的反思,对于自己的反思以及对于这个时代的重新审视。可以说这是一部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的作品,它不仅透露出生命的可贵,也刻画了中华名族坚韧不屈的品质,还以主人公折射出亲情的可贵,更应引发我们当代青年对于自我的重新评价和审视。也揭示了亲情、爱情的可贵。
我想先从小说里两个主要人物的“活着”的意义,谈一谈自己对“活着”的理解。
福贵
从一个拥有富裕家产的花花公子,到最后一穷二白、与一头老牛相伴的农民。从一个性格张狂的纨绔子弟,到最后悟透人生时垂垂老矣的苦命老者。从一个花天酒地、虚度年华的堕落青年,到最后失去亲人、家庭的悲剧集合体。
福贵的一生,可惜吗?可惜,可惜在不懂珍惜,对怀孕的妻子拳脚相加;对时代变革的随波逐流;对祖辈留下家产的肆意挥霍。可惜吗?不可惜,不可惜在失去后的踏实度日;对生命和家庭的珍视;对活着的权利的不懈争取。
小说的最后,只有福贵活着。此时活着,和一开始作者笔下那个吃喝嫖赌的活着,产生鲜明的对比。不禁让我思考活着的意义。同样是活着,福贵在有物质世界时却在走向深渊,而一无所有了,却看淡生死,珍惜当下,耕地时累了就歇一歇,歇够了就继续耕。他不是一无所有,他心里装着自己已故的妻儿、父母、孙婿,他虽然失去了一切,却留住了自己对于家庭的担当、对于妻儿的真挚、对于自己活着的权利的捍卫。
而如果设想福贵没有去吃喝嫖赌呢?自己的命运同样要经过解放战争、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中国近现代的一系列灾难。这让我不由得思考,难道福贵一生注定只能是悲剧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不能阻挡时代的变迁,文中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们是平民百姓,国家的事不是不关心,是弄不明白,我们都是听队长的,队长是听上面的。只要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想,怎么做。”显然,所处的时代动荡,时代下个人的命运也就动荡。即使福贵没有败掉家产,也难逃之后“斗地主”、“资本主义”的责难。这让我觉得我生在如今这个时代真的十分幸运,我们可以学习、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时代不会再将我们的命运死死压住,让我们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往大了说,看得透,就要有爱国情怀,是国家给了我们茁壮成长的环境;往小了说,我们该感谢我们的家庭父母,让我们吃饱穿暖、有学上,有机会去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时代好了,我们不需要再为自己的生存艰难挣扎,只要不懒就饿不死。而对于生命的意义,仅仅是生存吗?我觉得这是一个针对当下青年一个最尖锐也最现实的问题。我们不需要面对福贵那种社会动荡的时代,是否养活自己就足够了?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历史的巨轮在不断向前,我觉得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安生度日,而是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意义。我想,就这事作者余华弃医从文的目的吧。
家珍
在家珍身上,我看到了我们中华名族传统女性身上的三从四德,何为贤妻良母?在现在行色匆匆的时代下,更多的胭脂磨粉,盖住了老祖宗留下来最宝贵的持家、吃苦耐劳、相夫教子,也掩盖了那种“四个菜告诉自己丈夫一个道理”的聪慧,更不用提福贵下地挣八个公分,家珍躺着也要凑四个公分的自强自立;在抵押家产后,仍要坚持回到福贵身边那种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四十斤米可以让一家四口吃三个月的勤俭持家。即使是身为男性的我,也会因为家珍这种品质和性格感动流泪。那个时代的人,纯粹的就像一张张白纸,不会勾心斗角,不会三心二意,不懂也不能花天酒地。可能是现在进入信息时代,一切都变化的太快,而变化就抹去了最初最干净、最珍贵的东西。
小说虽然写的简朴、易懂,但传递的精神却是我们当代青年稀缺的。对于亲情,惭愧的是父母每天为我们忙前忙后,一生用心血供养。就如福贵的父母,在福贵输光家产后,母亲在福贵被抓走从军后,临走前仍坚信“福贵是不会去赌钱的”。直到失去的那一刻,无数的眼泪都换不回自己父母亲为自己忙前忙后,所以,让我深思,自己应该如何看待亲情,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富人有富人的孝顺,穷人有穷人的孝顺,尽心尽力是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
对于爱情,在家珍怀着有庆的时候,边赌钱,边嫖娼。在家珍跪在赌场时,福贵还对她拳脚相加。直到后来,家珍任劳任怨,在他一穷二白之后仍然不顾自己父亲的反对,陪着福贵过喝粥种地的日子。一方面是家珍对于爱情这种忠贞的体现,令人落泪。真的做到了如今结婚时的誓言“无论富贵贫穷、生老病死,我都对你不离不弃。”这才是悲情主义中的浪漫。而对于福贵,直到自己变成一个穷光蛋才发现自己的老婆是最好的女人。再多的悔恨都换不回家珍从赌场离开独自走回家的绝望。所以,爱了,就要珍惜。幸福是等价的,爱情是无价的,在这个肉欲的时代,或许“艳遇、闪婚、婚后财产纠纷”等等字眼,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殊不知却都丢掉了对于爱情最初的定义——最珍贵的不是风花雪月,是柴米油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