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出
陆羽将当时栽培茶树的四十二州一个郡,划分成八大茶区
山南茶区:包括今湖北宜昌,襄阳,江陵,湖南衡阳,陕西安康,汉中。
淮南茶区:包括今河南信阳,潢川,光山,安徽怀宁,寿县,湖北蕲春,黄冈,忻州。
浙西茶区:包括今浙江湖州,杭州,建德,江苏武进,镇江,吴县,安徽宣城,歙县。
浙东茶区:包括今浙江绍兴,宁波,金华,临海。
剑南茶区:包括今四川彭县,绵阳,成都,邛崃,雅安,泸州,眉山,广汉及重庆。
黔中茶区:包括今贵州务州,遵义,思南,凤冈,石阡。
江西茶区:包括今江西宜春,吉安及湖北武汉。
岭南茶区:包括今福建福州,闽侯,建瓯,建阳和广东曲江,韶关以及广西象州。
茶经之出略图茶区是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在适合茶叶生产要求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合地划分成若干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茶树栽培区域单元。中国历史上对茶区的划分,最早见于陆羽所著的《茶经》。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生态条件、生产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茶区。
(1)华南茶区:又称岭南茶区,是我国最南部的茶区,属于茶树生态区划的最适宜区。包括福建东南部和广东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海南和台湾省。该茶区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茶区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土壤大多为砖红壤、赤红壤,其次为黄壤,土层深厚,富有机质,酸度较强。茶树资源丰富,多栽培乔木或半乔木型大叶种和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茶类有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六堡茶及绿茶等。
(2)西南茶区:又称高原茶区,属于茶树生态区划的适宜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该茶区地势高,地形复杂,区内气候差别大,具有立体气候特征。土壤有铁质砖红壤、丘陵红壤、山地红壤、棕壤等,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该区为茶树原产地,茶树品种以乔木型大叶品种为多,灌木型中叶品种次之。生产的茶类有红茶绿茶、边销茶、普洱茶及花茶等。
(3)江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区划的适宜区。包括广东北部和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湖北南部及湖南、江西、浙江省。该茶区基本上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壤以红壤、黃壤为主,黄棕壤、黄褐土、紫色土、山地棕壤次之。茶树品种以灌木型中小叶种为主,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也有分布。生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该地区生产的名优茶较多,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全区茶叶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外销、内销与边销茶中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4)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茶区,包括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山东东南部。该区属于茶树生态区划次适宜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冬季温度较低,茶树时有冻害发生。土壤有黃褐土、黄棕壤和山地棕壤等,土质黏重,肥力不高,有的酸度不足。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茶类以绿茶为主。
茶之略
陆羽细致罗列了饮茶之用的二十四器,表明从魏晋至唐的一路发展,专门的茶具形制已经完备了,至于用或不用,则可另说。若煮茶时二十四器皆用,更多的应该是体现一种茶艺精神或贵族做派。
茶艺自形成以来,就崇尚饮用环境的野幽清寂,主张回归自然,把喝茶这件事和泉林之趣结合起来。
唐代僧人灵一曾作诗:“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唐天宝御林学士钱起有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月影斜。”
陆羽建议茶器尚俭,他所列举的二十四茶器,多为竹编或陶瓷制成,他甚至认为煮茶之釜用银制过于奢侈。
尽管皇室贵族茶器一向崇尚奢侈,但以茶为主的茶宴,在中国历史上却始终弥漫着一股清俭雅逸的味道。
茶经之出略图茶之图
将《茶经》内容分别写在四幅或六幅的白色丝绢上,然后悬挂于座位旁边。如此一来,茶之起源、采摘制作工具、制茶之法、煮茶方法、饮茶方式、关于茶事的记载、产地以及茶具、茶器的使用方式等内容,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从头至尾关于《茶经》的叙述就完备了。
隋唐五代时期盛行书画屏风的传统,屏风之上可以绘画题字,陆羽所述之图可以是挂于墙壁的挂图,也可以做成屏风放置家中。
茶经之出略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