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产茶,在高山之上。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中说:“浙西茶区,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故乡就在浙皖交界的黄山天目山余脉上的一个小山村,唐朝时属湖州还是宣州,我是不晓得的。
釆茶的姐姐小时候,家乡还处在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田到户过渡年代,村民的生活刚刚温饱。村里有片面积在百亩左右的茶园,海拔位置全县最高,终年云雾缭绕,所产茶叶味道独特,卖茶所得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而采茶需要大量人工,则成为村民难得的挣钱机会。
釆茶的姐姐茶叶喝起来清香,采茶却是非常累的。家乡山高春迟,要到谷雨前后才会开始采茶。为了多采茶,村民们天不亮就要出发,爬3公里的盘山小路才到茶园。日晒雨淋,双手不停,直到天擦黑了才下山,辛苦自不必说。
每到采茶季节,村里的学校都会放假,让学生参加采茶,一是解决采茶人手不足的问题,二也是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劳动,为家里增加收入。那时,农村家庭的小孩子一般都有三、四个,而动作麻利的孩子,一天可以通过采茶挣到近十块钱。这在当时,算是很高了。
我家兄弟姐妹四人,读五年级的姐姐从三年级开始采茶,已经是采茶熟手了,她动作飞快,只要她去采茶,茶场每天过称记账的本子上,她都是采茶最多的一位。连大人都采不过她。
虽然她采茶很快,但每天十块钱,已经是她能挣到的极限了。姐姐很想为家里多挣点,因为,一年之中,对她这个年纪的小孩来说,采茶是唯一的挣钱机会。父亲也会奖励她几块钱,让她可以去镇上逛逛,或是从上门来的货郎担上,买些女孩子喜欢的发卡之类的小玩意。
釆茶的姐姐忽然有一天,在晚饭的饭桌上,姐姐高兴地向全家人说:“今天终于挣到了十一块钱”。读一年级的我还不懂她这句话的含义,但我记得当时父亲的脸上泛起了笑意,而母亲则又往她碗里夹了一筷子的菜。看得出来,父母对懂事又能干的姐姐既心疼又自豪。
接下来的几天,姐姐每天采茶所得都能超过十块钱,最多的一次居然达到了十二块,在村里成了一条新闻,放到今天来说俨然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同在茶场劳动,每天将茶叶从山上挑到山下的父亲却发现了姐姐的秘密。
原来,采茶的篮子是采茶的人自带的,在上山采茶前,茶场会将篮子过一次称,记下这个重量,等茶篮装满了来过称时,会在重量上直接减去前面称过的篮子重量,得出茶叶的净重。家乡土话叫“去火”。而姐姐每次会在上山时称完空篮后,趁人不注意,把竹篮在山溪里浸湿,有时甚至会往采好的茶叶里洒少许水。虽然这样增加的重量并不多,但因为她采得快,过称倒空的次数多,积少成多也就可观了。
釆茶的姐姐那一天,姐姐采茶回来时眼睛红红的。我一如往常地问她今天挣了多少钱,她理也没理我。我也失去了再问下去的兴趣,继续去屋檐下玩我的沙子去了。晚饭时,家里的空气显得沉闷,母亲烧了田里抓来的泥鳅,不停地往姐姐碗里夹,但姐姐似乎没胃口,每次都把好吃的泥鳅又夹到我和妹妹的碗里……。
过了几年,家乡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村民们挣钱的门路也越来越多。但谷雨前后去村里的茶场采茶,还一些村民热衷的事。我也到了可以采茶的年龄,想跟着初中毕业辍学、等待嫁人的姐姐一起去采茶,挣点零花钱。
我挎上篮子,随着姐姐上山,一路上向她讨教着采茶的技巧,走到半路,姐姐忽然停下来,转过身郑重其事地问我:“你知不知道我以前采茶犯过错误?”采茶还能犯什么错误呢?我愣着摇了摇头。姐姐对我讲了她将篮子浸水骗称的事。她说,那天,爸爸狠狠地批评了她,然后带着她找到茶场的司称,说明情况,主动要求扣除了每天超过十块钱的那部分重量。当然,爸爸与司称都替姐姐保了密。村民们只知道,姐姐采茶的速度又降到了每天不超过十块钱的水平。姐姐说,其实,那个司称的伯伯应该早就看出来她那点小伎俩,只是看姐姐小小年纪,采茶累得满脸汗污,双手被茶叶染得发黑,不忍心点破。“爸爸说得对,我们张家是耕读传家,做人做事自有规矩。就如同这茶,不会飞到篮子里来,要老老实实一片一片地采!”
釆茶的姐姐姐姐后来一直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成家之后,文化不高的她努力生活着,打工、开店、做保险,两个孩子都被她培养成了大学生。她在房子周围种了几垄茶叶树,每年春天她还要采茶,但现在采茶不为挣钱,而是自己喝了。身在杭州的我,每年初夏必要驱车去看她,贪心地把她用瓦缸收藏好的茶叶讨几斤回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泡上一杯姐姐采的茶,喝起来先微苦,后回甘,伴我人到中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