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
成团的云雾凝结,像是拖拽的面纱。
从里海到斯劳,飞机是尘世的象征。
飞机在马来半岛,一个让人联想到番石榴和檀香木的气息的地方的上空飞行。
这些显示屏不曾有美感的考量……
但是却能引发人们诗意的共鸣。
高大壮观的轮船平稳地停在止水上。
现实的生活就像是一家医院,每个人都疲于更换自己的病床。
总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目前所居的以外的地方。
任何地方,任何地方,只要它在现在的世界之外的。
港口码头火车站火车轮船和酒店房间的转换,
旅行到一个港口或者火车站,在那里能听到内心的呐喊。
觉察到旅行对自己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
余秋雨推荐序
(他的推荐序那一集喜马拉雅音频九分多钟,看来推荐序都写的内容很丰富呢)
余秋雨说到这本书读的他满心喜悦。旅人不同于常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他们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沟通。余秋雨说到读这本书才翻几页就知道地上的通道,因为他也称得上是一个老资格的旅行者。说为什么这本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能在英语世界销售40万册,世上同道不少。
这本书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而是很像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段,但是这些人物是那么重要,我们曾经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云仰望过他们的光辉。
方式、艺术方式或科学方式表达出来,对抗也就成了一个凯旋式的传播。
旅行的艺术中影射的一个主角都完成了这种凯旋式的传播,而这本书本身正是这种传播的延续。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方式,质感细腻随意,尽量把大感觉化解成小感觉,把理性结论隐藏在几乎看不见的地方,这样的文字有一种感性的征服力。
绝不追求那种经过洗涤的传媒申请,很多艺术学生和游记笔墨都因过度的省略而走向了虚假,因此在干净的谈吐中,不必真实生活的芜杂。这两个特点来自于旅行生活的本真。
真正的旅行视角是感性的,而且不做过度省略。这就从方法论上补充了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理性支配。这样的文字也能调整我们在旅行中的心理习惯。我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
从容优雅的作者是文人,而且是当今英国文坛上正迅速上升的年轻新秀。生于1969年,有三部小说、三部哲理性散文集形式。创作于2002年。
它记录的是作为现代文人的德波顿的旅行,他在旅行中的沉思默想,以及这种沉思默想中升华出的关于旅行的智慧与机智。
译者序,
文人与旅行的缘分从来就是难解难分。在中国古人作诗为文,在西方作家同时也是旅行家,Writer as traveler也是广得认同的。
这本书自诞生以来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欧洲、美国和澳洲,一直摆在畅销书,大约半年的时间里就卖出了40多万册。
在时代周刊、文学评论等欧美报刊上20多篇关于此书的评论。现今社会各种旅行指南,各种关于旅行的感想,充斥于报摊的,旅行的艺术一书,就能博得读者此般青睐,原因何在呢?
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博后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
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宏宝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乎陈词烂掉的题材时,他不仅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梵高、爱德华、霍珀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德波顿的旅程以及它所探讨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种哲思的思绪之旅,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他关注的主要是旅行者内心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行程。正如他在书中指出,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红色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
这本书写的内容很多,开始听书都听蒙了,听了余秋雨的推荐序,思路才清晰点。也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内容繁多。
我这几天听书还没听完,收获也很多
作者提到了他读的于斯曼的小说《逆流》,说到了波德莱尔对家的恐惧梦想到法国以外的地方,一种注定终身的孤独感总也挥之不去。他曾告别法国,去印度,海上航行三个月遭遇海上风暴停靠毛里求斯检修,虽然风景林木葱翠,他始终不能摆脱一种伤感和无精打采的的状态,对未尽之旅产生怀疑担心即使到了印度,情形也不会更好,于是坚持返回了法国。
艾力特论文说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第一位小时现代旅游地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艺术家,新型的浪漫乡愁,告别之诗和候车站之诗,加油站之诗,机场之诗。追索者,诗人。
……
还有更多内容,等有时间再整理分享。
【听书笔记片段】
喜悦,旅人,同道
游记散文
纯粹的文学读物
划分了旅游的等级有关环境的载体
古人冲撞过,万人冲撞过,
徘徊于社会和大众,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对未知环境的向往
踏访已知环境的
不旅行的危害越来越显现,
暂时先记录的整理的这些,只是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