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中有三种命题,分别是1.直言命题,既对事物有一个明确的判。2.假言命题,是判断一个事物需要有一个前提的假设。3.选言命题,既事物有几个可能性,但不知道实际上是哪一种,就需要用“或者”连接。
三个命题是三种认知状态。
从强度上来说,直言命题强度最大,直接给出的就是一个确定性的判断,在这个角度上不用再质疑,但是可以在其他角度上进行补充,比如他是一个既善良又可爱的孩子。
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梦想但是没有行动力的人,直言命题力量很大,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逆转,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判断,因为我们不喜欢模糊,哪怕错误也喜欢一个明确的事物。
选言命题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范围,但是不能马上挑选出确定的某个情况,所以强度相对弱一点,在不自信,或者不合适表态,但是又必须对事物提出一种观点的时候,就经常的用到。比如“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这种犹豫代表着对矛盾的容纳,也体现对矛盾的无力感。
假言命题则是一种猜测为前提下的判断,如果猜测失误,判断就是错误的。所以假设是一种最弱的表达,是把不明确的信息加入到了判断之中,让结果有多种方向,即便错了,也无法对这个观点进行批评,因为在假设中。
从开放程度来说。选言命题的开放性最大,是把各种可能性都可以包裹进去,然后进行全面的呈现。假言命题则是用各种假设来完成有限的猜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假设和结果之间有非常多的链条可以构建,所以在论证中变化会非常的多。关注与不同的条件,将不确定性通过假设进行提前探讨。总体来说还是对假设条件有很强的要求,所以开放性弱一些。
开放性最低的就是直言命题。是对结果的确定,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不再接受其他的可能。
三种不同的命题,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的完成选择,会让思考、沟通都更加的具有质量。在需要建立共识,启动行为的时候,确定性是稀缺的,所以最好调用直言命题,这就如同一个地图的局部,我们确认了一小部分,就有勇气上路了,在路上不断地调整地图,始终有一种共识在推动,有一种确定性在增强。
在前期资料收集,多部门协调的情况下,最好使用选言命题,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放出来,等待吸纳更多的意见,做到将启动前得所有的观点都进行称述,多角度的去完成对于事物的定义,这样就能够激发参与感,得出全面结论。
在启发,建议,情感推动,或者面对最大的不确定性的时候,就需要启动条件假设和条件识别,让所有人都思考这种假设,实际上你已经把观点包含在假设中了,提前预测了什么样的假设会引起注意,会调动支持,会引发情感的变化,最后推动需要的结果。
因此讨论是有预设的引导,谁能够建立一个框架,谁就能主导局面,如何建立呢,就利用好这三种命题来完成结论和对方思考的联系,最后达到你所要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