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然感觉这些年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除了亲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其它的社交活动几乎断绝。
其实产生这种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否则这神经也太粗大了,但仅限于一闪而过。如今,这种意识和感觉在一天天长大,时不时地在我眼前晃悠,仿佛在提醒我它的存在,我再也不能回避,它确确实实地扎根于我的生命中,让我换了一种活法,值得细细咀嚼,思考回味。
进一步的慎独中我提出以下问题。
一、 这种活法是不是我想要的;
二、 它是不是一种病态,换言之,我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出现问题;
三、 切断社交是不是因为社恐,有没有影响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这次不能回避,必须向内求,深度剖析,探寻真实与客观,从而决定后面人生路的方向与修正。
关于第一个问题无需犹豫和思考,要问心,没有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我说,这是我的选择,甚至越来越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回想一路走来,心底曾经潜伏着一个魔,它总是在蛊惑我不甘于平庸,不断去探索,试图改变现状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却一次次被无情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一次比一次惨烈。头破血流的代价终于唤醒了我不再莽撞,你想要的与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急功近利只能是这样的结果。我懂得了对现实的敬畏,不得不放缓前进的脚步。我开始觉悟,什么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道理。没学到真本事,单靠热情误打误撞,靠运气犹如盲人骑瞎马,把自身的命运交给他人,这是很可怕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若是能有贵人指点迷津,那是一种幸福,可是,贵人在哪里?
有人一生孜孜以求,都未必能找到生命中的贵人。
感悟:贵人不一定就是指的某位高人对你耳提面命,他只是一个概念,也或许是一个群体,他就在你我身边,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用心去感悟。大到给予我们生命中重大事件援手过的人,小到生活中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另外,要多读书,读好书。
能写出好书的人都有一颗玲珑心,从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睿智、见解与思考方式。
古今中外好书汗牛充栋,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惜那么多年我就像一个睁眼瞎,舍本逐末,这是今生最大的失误,读书太少太少了。
随缘,惜缘,不攀缘。这是我最近在书中学到的,集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我深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那就是把握当下,直面现实,缘浅缘深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在贵人出现之前,你要学会慢慢等待。等待不是躺平,你得学会成长,一点一点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那么,或主动,或被迫中断社交活动正常吗?
必要的社交活动还是要参加的,人毕竟也一种是群居动物,而社会是由个体组成。无所谓谁离开谁活不了,但人离开群体肯定是有问题的。
凡事过犹不及,非必要不去凑热闹也没错,成长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过多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社交活动是对时间消耗的奢侈,尤其在年龄偏大的时候更要减少社交活动,缩小自己的圈子。
以前总把面子看得很重,所以才会有感觉不好意思。有人邀约不好意拒绝,时间久了不走动走动见了面会不好意思,其实我们的面子并没想象的那么重要。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如果这些人还惦记着你,那你面子就算很大了,可是,有么?现实往往是锦上添花的很多,雪中送炭的太少。
虽然这些年大量缩减了社交活动,但我并不空虚,因为我每天都在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
在偶尔的社交活动中,我的头脑并未因为出头露面的机会少了而反应迟钝,反而洞察力比之前更加敏锐,讨论的话题也能切中要害,而不只是人云亦云凑热闹。反观曾经的某些人,从其热衷的话题来看,基本还停留在吃瓜看热闹的层面,因为他们很少动脑筋去思考表现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也看得出来,这些年他们已经不学习了,或者只关注了热点话题,却懒得思考。经常隔三差五地大聚小聚,哪里还有时间安心看书,静静地思考问题呢?
有人觉得我这些年几乎与世隔绝,快活成陶潜了。我说没有那么潇洒,仅仅是变得心静了而已。
因此,切断社交并非我有社恐,而是怕麻烦,与其在一起咀嚼一些毫无营养的话题,谈论他人的是是非非,还不如关起门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至少内心是充实的。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朋友感叹这些年能谈得来的人越来越少,只怕老了后会变得很孤独。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感觉有些过虑了。只要内心是充实的,哪里会感觉孤独呢?只怕是没有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说来说去还是内心的不平静,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患得患失之间,让时光虚度。
我的独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我感觉不适,也没有影响到他人,喜闹喜静,各取自便,如此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