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池子与河流》。我还挺喜欢这篇寓言的,以对话的形式揭示了一个朴素的人生哲理,池子与河流这样的典型性格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值得探讨。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给了一张表格,让孩子自行阅读,从文中找关键词,填补完整。然后开始读课文,读完了,在引导他们关注前后引号的时候,说到在诗歌中,只有前引号而没有后引号,说明话还没有说完,只有到后引号出现了,才能算一个人的话说完了。结果,一生的随口一说激起了一个我未想到的点。
“老师,这池子就是个话痨。”
一石激起千层浪,还真是。本文共10小节,克雷洛夫花了六小节写池子的话,两小节写河流的话。剩余的两小节则揭示了结尾和道理。作者这样的安排我想也是有意而为之,只有非常清闲的人,每天才有时间唠唠嗑磕,而忙于做事的人,一般是很难挤出时间去闲聊的。
池子的话多,河流的话少,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一个文章布局上的特点,三年级孩子要开始学习段落之间的关系。今天,这个孩子无意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一点。教学相长发生于此。
回顾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读懂内容;读懂寓意;联系实际。借助表格梳理完课文内容,开始探讨寓意,先引导他们找到文章中最后一小节,是作者直接告诉我们的寓意。
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它会逐步磨灭;
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这里抓了“才能”和“懒惰”两词,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鸡汤等式:
才能➕勤奋=成功。
池子与河流同为水,水生万物。这是他们的本质价值,前者选择安逸,后者选择忙碌。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了他们的结局不同,影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多少人喜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短暂的状态下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甚至还让人有点羡慕,但长期的安逸必然使人堕落沉沦。而只有像河流一生终其一生,都在为他人创造幸福,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人活着的最高追求。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使人永葆青春,而精神的运动则使人灵魂永驻。
三年级的孩子读不到这些东西,也没必要给他们讲,但是从一个读者出发,我从《池子与河流》读到了这点,果然常读常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