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读本好书
《亲密而独立》将带你我探寻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隐秘的联系

《亲密而独立》将带你我探寻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隐秘的联系

作者: 钰晨成长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4-22 22:58 被阅读0次

    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恐惧来源于父母婚姻的不幸,为了想尽办法让自己不犯错,以此来博得父母对自己的认可,使得这些孩子在自己面临是否选择婚姻这个问题面前不断退缩,在他们看来,至少目前不结婚的决定会相对安全一点,否则自己也会像儿时所面对的父母一样,不得不去面对婚姻中的种种问题。

    通常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够幸福,那么他们会希望在孩子身上加注更多的关注度和期待,于是孩子为了让父母开心便会试图让自己一步步掉进“完美主义”的陷阱,实际上这里的完美指的是让父母觉得自己无可挑剔,而并非内心真正想要做的那个自己。

    童年时期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既有童年的影子,又将影响到他成年人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童年时期的他们,恐惧由于自己不够完美而被父母抛弃;成年后的他们,惧怕自己的亲密关系也会变成父母的样子。

    然而最可怕的是,他们既没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联结,也没有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的勇气和能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会和自己相处,原因是他们从小为了在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处事方法,就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他人(父母)面前的完美小孩,不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犯错、失态等等。

    到这,我们就需要提到《亲密而独立》这本书了,作者将以上人们面对人际关系时的不知所措总结为“联结恐惧”。

    没错,这就是今天的主题了,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无法与伴侣保持亲密,也没有做到健康的独立。

    亲密不是时刻黏在一起,而是一方面愿意在伴侣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愿意接受伴侣真实的样子。但这不是说可以接受好的或者不好的一切,而是当我们彼此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正面或负面情绪、感受、立场、想法、需求等等,这些真实存在的抽象事物将陪伴我们一生,这就是自我。

    有时候我们的自我甚至会和伴侣的自我发生冲突,但没关系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面对双方之间的冲突、争吵、和解、道歉等一系列问题的,因为这都是相处过程中再自然、再寻常不过的状态。而有些人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敢于释放自我,当两个人在一起时要么表现得过度压抑、一切都服从于这段关系,也就是把自我完全掩藏起来;要么就是过度防御,比如说你明明是在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但表达的语气和声调就像是对方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一样,缺少正常的情绪和情感,你会看到这样的人内心充满了愤怒。这实际上就是因为自己在人格上不够独立才导致伴侣的身体一旦出现状况,就会勾起他内心的依赖,让他联想到自己有可能会被抛弃的那种感受。其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能生病呢?你要是出点什么事,我不是就被抛弃了吗?”

    这些不会亲密和不够独立都来自于人们出生后的几年里,父母没能与他们建立起联结,同样地,父母也没有为他们做出积极地独立自主的榜样。原生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参与的亲密关系,所以他被养育成什么样子、接受了怎样驯化,他就会拿着这套唯一的应对系统去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同时,在他有了伴侣后,他也会用父母教给他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今天一谈到亲密关系中人们显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就一定要谈到原生家庭,因为人们对待伴侣的方式就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

    亲密关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联结,而独立其实属于一种主动追求、主动去掌控某些事物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无法和伴侣保持健康的联结,那么也自然谈不上真正的分离(也就是独立)。没有和父母分离,是什么概念,你今天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在遵循着你小时候对父母的一些服从和承诺。他们希望小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你也依然如此,也就是说,你没能发展出自我,即便你已经长大成人、已经有自己的伴侣,但是你内心那个屈从于父母的小孩依然存在,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你没有成为你自己。

    01 没有建立起联结,也就无法真正独立

    一个婴儿自打来到这个世界,就需要与世界产生联结,这个帮助他、引导他和人、事、物逐渐产生联结的关键人物就是父母,因此当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表达需求时,是需要得到关注的。

    反之如果他的任何行为都无法博得父母的关注,那么就意味着他的需求是不会被重视的,慢慢地,他自己也会放弃挣扎和抵抗,不再对外界(也就是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然而这种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生活、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感受和情绪却会被非常真切地留在记忆里。

    随着这个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他就会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误认为是这个世界对待他的唯一方式,于是他也将自己面对父母时的表现都反应在和其他人的相处中。

    没有和父母建立健康联结的孩子,也无法健康地和父母分离,即拥有独立的人格,允许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依附于让父母开心的需求去触发的一系列行为。

    这种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对父母的过度恐惧和过度依赖,致使孩子们一方面极力追求独立,想要尽早摆脱父母的掌控,一方面又强烈渴望和人、社会发生联结,因为这是他们婴儿时期未被重视的诉求。

    02 成功的联结旨在双方的诉求都能得到对方的正视

    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意味着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再纠缠于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中,也不会将应对父母的本能反应重复应用在其他人身上。

    然而联结的关键作用就是使孩子能够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此时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而成年后的他能否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的诉求是否得到了回应、正视、倾听和行为反馈。

    如果在这段亲子关系中,孩子只是一味在满足着父母的需求,而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却不曾引起父母的关注,也无法对父母产生影响力,那么他就无法信任父母,也无法建立自信,因为不论他做什么都无法和对方产生联结。

    或者说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是不被重视、允许和接纳的,而为了在这个家中生存下去,父母认为重要的东西,或父母的需求将永远被放在首位。

    此时这个孩子的内心是没有爱、自由、信任、自尊和归属感的,最重要的是他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这类孩子会开始寻求一种既害怕又向往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独立。

    这时候就会发展出一定的自主性,即“我需要掌控些什么”的愿望。这里的自主性是个中性词,它既包含了对积极事物和行为的选择,也包含了对那些消极事物和行为的自主选择。

    03 自主模式来源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无论如何都逃不开的话题了。这意味着我们其实是在进步的,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行为等追根究底,问一问我们为什么会是今天的样子,我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

    (《亲密而独立》)书中提到的关于情绪方面的溯源,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在这讨论一下的。这里面有个帮助我们完成自查的小练习,我简单描述一下。(以下练习内容是从书中截取的)

    1、问问你自己,你的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和你建立联结是偏向正面的,比如温暖、支持、赞许、稳定的;还是负面的,比如漠视、自私、不理解、变化无常等等。

    2、你的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们允许你表达哪些情绪,你是否有一些负面情绪是不被他们允许的,比如无助、羞愧、嫉妒、恐惧、伤心、哭泣等。

    3、你在家中承担着什么角色?是个真正的孩子,还是你必须为了满足他们的某些愿望而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成为他们让你表现的样子。就是不得不做一些他们喜欢你做、但你不想做的事情。

    4、基于以上这3个步骤中得到的信息,你可以判断出它们在你和父母的关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给你带来的信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更信任自己,还是不得不去信任父母让你做的那个你,比如你不能在他们面前表达负面情绪、必须让他们开心、必须服从他们的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不能令他们失望、不能和他们分离等等。

    这个练习我大概就节选前面四个步骤吧,在这本书中这个练习有14个步骤。从中我们能看出通过分析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允许孩子表达哪些情绪、想法、感受,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孩子是否能够被全面关注。

    很多孩子在家中是不允许出现负面情绪的,这样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是自己永远不会被理解、关注和重视。他们只能一味地掏空自己,以满足父母的种种需求,而忽视掉自己的需求,这样的状况,就是没能和父母建立积极的联结,而他们内心也会积累非常多的压抑的情绪。

    这时候他们内心要么是叛逆的,(压迫带来反抗,这个因果还是成立的。)渴望过早脱离家庭组织;要么是只能依赖父母的价值体系才能对事物做出分析和判断。过度追求独立和无法独立都不是真正独立的表现。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过度依赖,或是完全忽视你在家中的存在,决定了你能够拥有健康的独立意识。其实联结和独立是共同存在的。我们既需要自我成长、修复的空间,也需要和他人、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结。既需要满足自我的一些需求、坚持自己的信念,也需要具备同理心、倾听、共情等能力。

    一般来说,在成长初期,父母的陪伴、支持、理解、及时回应、言传身教等是最重要的,这些特殊时期的带有积极特征的联结动作会令孩子保持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力,他们会发展出积极主动的特质,会拥有爱的能力,也能坦然接受被爱,他们因为被理解和支持,也更加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人。

    可在这个阶段里,如果父母总是靠独断、压制的手段来打击孩子,不允许、不接受他们做这做那,不允许他们表达正常的喜怒哀乐,那么这个孩子内心就会充满焦虑和愤怒。父母可以靠操纵孩子的行为来获取掌控感,那么对于同样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孩子来说,他们怎么获得掌控感呢?他们连自己的情绪、感受都不能被允许存在的情况下,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又怎么能够健康呢?

    这些内心充满了问题的孩子总会长大,有自己的伴侣,而最初接触到的亲密关系带给他们的种种糟糕的感受,他们也会如实保存这段情感记忆,同时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认为亲密关系都如此糟糕,所以哪怕他们遇到的伴侣和他们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也还是会以一种报复性的防御姿态去回应自己的伴侣,因为他们会把父母的特征和行为模式都安插在伴侣身上,会幻想伴侣和父母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会把自童年时期就产生的压抑情绪都发泄在伴侣身上,希望以此在伴侣身上、在亲密关系中获取一些掌控感,只不过这样发泄式的、报复式的掌控带来的只能是对自己、对伴侣以及对亲密关系的伤害。

    而这种获取掌控感的行为就是消极的那种自主性。这种自主也将伴随着独立性。比如为了逃避亲密关系而把原本应该花在伴侣身上的时间都拿来工作、消遣,或是当伴侣提出一些合理需求时,比如倾听、共同去看场电影等,你却表现出一副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参与的表现。总之,这种不太好的自主独立,就是无法满足对方的联结需求,也可以说是对这段关系不够负责吧。这种应对模式不正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吗?当你哭泣的时候,他们告诉你“你应该学着积极阳光一点,你怎么能哭呢?”或者当你受委屈时,他们告诉你“这还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有什么好委屈的?”正是这些存在在整个童年时期的相处方式,使得你如此苛刻及不负责任地对待你自己的亲密关系。

    04 哪怕是后知后觉,也比一直蒙在鼓里要好得多

    那也许有人就会问了“你把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有什么用呢?大道理谁不会讲呢?”其实我倒认为之所以作者会把这部分内容占到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沟通不畅、或是其他情绪问题,即便这些使人充满焦虑和恐惧的状态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常态,但是人们却依然陷在这样的恶行循环中,不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所以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联结和独立之间的关系,需要让大家重视其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微妙且隐秘的关联。因为这些造就了今天的你我,每个人都会受到或多或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只不过有些人受到的影响更积极一点,有的却是消极的。

    在被父母养育的这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追溯的内容包括:

    父母如何看待你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他们自己的情绪。他们是否允许你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负面情绪,你是否需要提前感受他们带给你的来自成年人的焦虑;

    当你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他们是否会满足你的联结需求;当父母发生争执或冷战时,是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

    他们是否会打击你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或是干脆忽视你关注的重要事物,你是否由于长期遭受打击而认定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从而陷入自我否定,也因此失去了主动性和独立性。

    以上这些有关联结和独立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寻,你才能挖掘到自己亲密关系好或不好的根源。而当你真正了解到你在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时,你也同样拥有修正的机会。改变的第一步都来自于自我观察和意识,对于人们意识不到的问题,永远都无从改正;只有被意识到、受到关注的问题才有可能被逐渐纠正。

    不过值得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此文只是起到探究真相的目的,让大家了解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们未能发展出真正亲密和独立的能力,而不是让大家去回头责怪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有他们成长的痛苦,他们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意识到问题出在哪,然后对症下药去逐一进行修正,并有针对性地去努力成为自己,并告诉自己,你值得也有权力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且亲密而独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而独立》将带你我探寻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隐秘的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yv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