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杜甫得知消息后,就把妻儿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到长安。
在被关押期间,杜甫目睹了叛军烧杀掳掠的场景,看到了令人痛心的场面,于是创作了《悲陈陶》《月夜》《春望》等一系列“诗史”名作,表达了自己的悲哀愤恨和对亲人的怀念。
757年四月,杜甫终于逃出长安,投奔了肃宗,被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但不到一个月,就遇到肃宗罢房琯宰相之职的大事,他上疏营救,触怒了肃宗,令他回鄜州探家。这次回家他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两篇杰作,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用诗来记录这个时代,所以,他除了“诗圣”的称号,还有一个称号“诗史”。通过他的一系列诗,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场面是多么悲惨,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多大侵害。
长安收复后,杜甫带着家眷回长安,继续任左拾遗。但随后不久,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759年,杜甫在东京兵荒马乱中,经新安、石壕、潼关,回到华州。一路上目睹官吏们不顾百姓死活,处处强迫征兵拉伏,听见妇孺老弱在倾诉、啼哭,同时也看到不少百姓积极支援官军。这一次途中见闻,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写成了六首“新题乐府”组诗,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的不朽名作。
759年秋天,他弃官不做,带着全家远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到了十月,又南下同谷(今甘肃成县)。奔波了几十天,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这种种惨痛经历都写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里。在同谷住了一个多月,又起程赴成都。
这段时期是他艰苦奔波的一年,也是他思想变化最大、诗歌创作空前丰收的一年。一共创作了249首诗。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杜甫全家到成都后的第二年,开始经营浣花溪西岸的草堂住宅(世称“杜甫草堂”)。在战乱中奔波多年的杜甫,总算有了栖身之所。这时期写了不少怡情适意的小诗,比较温暖。
后来在老友严武(兼管东西两川的节度使)的帮助下修缮草堂。他带着妻儿种菜种药,养鸡养鹅,俨然是一个老农。
上元三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后,七月召严武入朝。杜甫亲自送到绵州奉济驿才分手。不料这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发动了叛乱,严武被乱兵阻隔,不得出剑门,杜甫也回不了成都,只得转到梓州。八月,徐知道的叛乱被高适镇压,但动乱未止,杜甫只得把家属移到梓州。
764年,严武再度入蜀任职。杜甫得知后,又领着妻儿赶回成都。严武启奏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此称杜甫为“杜工部”。六个月后,因不习惯幕府生活,他又回到浣花溪草堂。
总的来说,在成都这段时期,他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他没有忘记劳苦人民,写下了不少关照人民痛苦的诗作。尤其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可惜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无所依靠,就在五月携家人沿岷江东下。766年春移居夔州白帝城(今属重庆奉节)。在这里他受到了都督柏茂琳的照顾,就住了下来。
他越来越有暮年之感,于是抓紧时间写诗。从766年到768年,在不到两年时间中,杜甫共写作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在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诗的内容形式也颇具特色。有《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篇章。
这期间,他对格律等诗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我们说杜甫的诗歌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就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地实现这一艺术追求。他创作了大量的七言律诗,如《白帝》《登高》《秋兴八首》等,都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感到身体越来越差,就想回河南老家。到江陵府时,由于兵乱受阻没有回去,只得南下公安。年底,杜甫漂泊到岳阳,写下了名作《登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杜甫还得继续南行投靠朋友。769年,来到潭州(今湖南长沙),接着又来到衡州(今湖南衡阳)。他离老家越来越远了。
但不管漂泊到哪里,他都始终关心人民,注视着人民的创伤,写了很多反映人民遭受战乱的诗作,对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愤慨。
到了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当时的湖南兵马使臧玠作乱,杜甫全家只好又向南逃难。他在诗《逃难》中写道:“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他一家乘坐船来到耒阳时,遇江水暴涨,由于交通不便,一家人挨了五天的饿。幸亏耒阳县令派人送来牛肉、白酒,杜甫一家才得救。
船无法南行,杜甫只得返程北上潭州。到冬天,卧病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船上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临终之前,杜甫苦力挣扎,写成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中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忧患一生,直到临死都没有忘记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一生。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忧国忧民。正是他这种写实、关心人民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大放光彩。
杜甫是担当得起“诗圣”这一称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