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就显现出十分出众的的音乐天赋,却因此招致童年不幸,因为父亲希望他可以成为莫扎特一样的神童。
4岁起,便被父亲给整日锁进房间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只要被父亲发现出错就会被打耳光。这个时候的他留给邻居的记忆是整日不停练琴却经常被打,常常疲倦和痛苦地抽泣着睡去。如此这般他竟然没有憎恨音乐,也许他就是为音乐而生的,却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全人类的幸运。
他8岁开始登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的。
10岁时开始作曲。
14岁时在聂费老师的推荐下,担任了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管风琴师助手,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
17岁时母亲离世,作为男高音歌手的父亲因长期酗酒彻底失声,为了养家糊口,在跟着莫扎特在维也纳学习和回到原来的乐队当琴师的选择中,他被迫放弃了学习机会。
19岁在波恩大学听课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表达了他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
22岁定居维也纳,先后拜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和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还从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为最终成为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
25岁开始,举行公开音乐会。
26-27岁赴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等地旅行演奏和创作。
29岁,举行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
在此期间,他因听力出现衰退和失恋的双重打击,于1802年也就是32岁时,写下了“海里根施塔德遗书”打算自杀。但最终他克服了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创作出了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
此后十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动荡,如拿破仑称帝并占领维也纳对他共和思想的冲击;数次恋爱失败而对幸福温馨生活向往的破灭。最沉重的打击是1819年他不到50岁已经完全失聪。这时创作的作品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都反应出了当时的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
写下了弹奏了自己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深受维也纳市民的喜欢,他也因此闻名遐迩。同年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获得了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他又创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接着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贝多芬凭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创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光明和力量。
54岁时,创作出了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据说这部作品他花费了六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与修改。《欢乐颂》在维也纳剧场首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不看乐谱,也听不到琴声,全凭自己的记忆指挥这场演奏。当这个曲子演出结束后,观众沸腾了,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次演出把贝多芬的声望又推到了新的顶点。这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正是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才能,才使得他的音乐创作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展现社会变革的体裁,也大大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幅度。
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
他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他就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他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他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人类有使命感。
他追求自由和进步。他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在坎坷的命运面前,他说“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