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股力量,形成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在这多股力量中又以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实力最强,他们为争夺最后的胜利,夺取统治权,实现天下的大一统,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从而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的帷幕。
其实在楚汉战争前,刘邦项羽两大集团就围绕全国统治权的问题进行过斗争,项羽率军北上与秦朝的主力部队决战之际,刘邦集团就乘机攻破咸阳而入,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楚怀王当初曾与各路反秦诸侯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该如事先约定而成为关中王,而刘邦也理所当然的以关中王自居,他身边的许多高级幕僚一边帮助刘邦安定战火之后的关中社会秩序,一边为刘邦“王天下”、建立政权而做着各种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比如“约法三章”,稳定人心的工作等。比如修复咸阳城中的残垣断壁,鼓励人民生产劳作等。但是项羽自持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的功劳,一副不可一世的态度。反而对刘邦乘机捷足先登入关中的事情耿耿于怀。项羽和其幕僚是绝对不会允许刘邦待在关中的,所以项羽一入咸阳城就以天下之主的身份自居,而且分封天下诸侯。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刘邦分封于巴、蜀、汉中为汉王而且把关中分为三块,分别由秦朝的三个降将在关中做诸侯王,项羽的这一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为了让关中的这三个诸侯王监视,牵制刘邦,把刘邦堵死在巴蜀汉中,不让刘邦有出汉中的机会,从而失去与自己争锋天下的机会。这一步棋不可谓不高,谋深而虑远。此时的刘邦若论军事力量的话,是无法与强大的项羽集团对抗的,所以刘邦忍辱负重的卑躬屈膝的承认了项羽的霸主地位,无可奈何之下离开了已经经营了一段时间的关中地区,前往汉中去做他的汉王了。
但是刘邦与其幕僚是不甘心久居于人下的。只是时机还不成熟,暂时的忍辱退让只是为了等待时机成熟,时机成熟了“还定三秦,再图天下”,此时的项羽已经让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刘邦是真心的臣服与自己,最有实力与自己角逐天下的刘邦已经不再具备威胁,所以做出了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就是项羽在分封天下后,放弃了关中,而定都与彭城(今江苏徐州)。
刘邦在汉中为王之时,韬光养晦,秣兵历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向刘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比较了刘邦和项羽的孰优孰劣,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得失利害,为刘邦攻取关中制定了详明的战略规划。以下是节选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原文:
信拜礼毕,上坐。王(1)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2)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3)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4)仁彊(5)孰与(6)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7),千人皆废(8),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9),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10),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11),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12)。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13)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14)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所犯,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15)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16)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自作解释】
(1)王:指刘邦,刘邦此时被项羽封为汉中王,所以如此称呼。
(2)寡人:刘邦自称。
(3)东乡(xiàng):乡通向,东乡就是向东方的
(4)勇悍:勇猛强悍。
(5)疆:(qiáng),古同彊,强大的意思。
(6)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加······。
(7)喑(yīn)恶叱(chì)咤(zhà):喑恶,怒声呼喊。叱咤,发怒的声音。
(8)千人皆废:废,废弃,文中是俯伏,停止的意思。千人皆废的意思就是说所有人都手足无措,不敢乱动。
(9)呕呕(xǔ):言语温和的样子,还有的人认为是啰嗦烦碎的意思。
(10)刓(wán)敝:刓,玩的意思。敝,减损。刓敝就是把玩到损坏的程度。
(11)义帝之约:义帝。指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秦末,被项梁和项羽拥立为王,继续使用楚怀王的名号,为收揽楚地反秦人心。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怀王决定任命项羽率领主力北上救赵。与秦军主力决战,任命刘邦率军攻取关中,直捣秦都咸阳。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
(12)自王善地:指项羽将条件优越的地方,战略位置好的地方留给了自己。项羽分封诸侯时,将关东的楚,梁等九个郡的地方分给自己,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诸侯的地盘,其他诸侯称王,他自称“西楚霸王”,地位在其他十八个诸侯之上。
(13)劫:威逼,胁迫的意思。
(14)邯(hán)、欣、翳(yì):指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原来都是秦朝的大将,战败后投降与项羽,被封为雍正王、塞王、濯王,封国都在关中。
(15)法三章耳:只定了三条律法而已。刘邦初入关中,就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而废除了秦朝繁琐苛刻的法律。
(16)传檄(xí):檄,原指木简,长一尺二寸,古代有宣告或者征召之事,常书写在上面,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的文书。
《汉中对》评析:
韩信给刘邦提出的这番建议的立足点是出于考虑当时刘邦处于完全的战略劣势,处于不利的形势。从而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孰优孰劣,孰强孰劣,项羽的强大是暂时,是表象的,而最终的胜利是属于刘邦的,这一论述后来证明是极其精准精辟的。所以后世将这一论述称为《汉中对》。《汉中对》的提出,为刘邦从不利变为有利,摆脱战略上的被动与不利,争取战争的主动权提供了依据,是一份有着现实意义的策论。
当时项羽是诸侯之霸主,所封之地幅员广袤,兵源充足,兵多将广,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汉中对》就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谓“时势造英雄”,韩信让刘邦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不利中发现有利,在被动中寻求主动,为刘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为刘邦以弱胜强,还定三秦,并最终夺取天下而奠定了基础。从《汉中对》中不难看出韩信的真知灼见,以及韩信洞察细微,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慧眼如炬的长远战略远见。
《汉中对》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战争中的经典战略决策,其伟大之处,不凡之处与高明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刘邦和项羽双方的战略条件做了综合的比较,而且正确的预测了战争的前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能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形势下,分析战争局势,正确的制定战略方针,确实需要深思熟虑,战略方针的制定不能有丝毫的差池。韩信既能看到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同时也能从项羽表象的强大中看出其致命的弱点。《汉中对》中主要从五个方面论断了项羽的致命弱点,一是项羽不能选拔和任用人才,凡事仅仅凭借一己之力,刚愎自用,这是项羽性格方面的弱点;二是项羽刻薄寡恩,爱惜爵禄,不懂得笼络人心因而无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这又是项羽性格方面的弱点;三是项羽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分封不公,诸侯不平,这是项羽处理问题不成熟的弱点;四是项羽放弃关中形胜之地,而定都彭城,这是项羽战略缺乏远见的弱点;五是项羽残忍暴虐,诛杀过度,不讲信用而失去民心。韩信综述以上五点,得出项羽只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得民心者的天下,项羽的由强转弱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番分析无疑为刘邦打了一剂强心针。在分析刘邦所处形势时,韩信认为刘邦自从进入关中之后,就与老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赢得了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刘邦先入关中却被分为汉王,无法立足于关中,只能前往汉中,这位刘邦在诸侯中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心。战略条件的分析充分显示了韩信洞察大局,见微知著的战略预测能力与战略远见,也为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提供了保证。
其次,战略方向的正确选择和战略进攻时机的把握。《汉中对》中明确提出了夺取关中,还定三秦应该成为刘邦首要的战略主攻方向,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韩信是深谙用兵之道,因为关中之地地理条件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成功控制关中之地,就获得了很大的战略主动,将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汉中对》中能看出,韩信论述后,刘邦就开始了东进的部署,这也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只有把握住战略进攻的时机,才能出奇制胜,出其不意而击之,才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从《汉中对》中可以看出,韩信对战略时机的把握十分准确,拿捏到位,将捕捉战机的火候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这一点上来说,韩信不愧为一代杰出的军事家最后。
最后,就是韩信结合前面分析的战略条件、战略方向、战略时机之后,而提出的战略进攻的原则性手断。“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就是三点:一是招揽人才,放手任用,夯实壮大自己;二是分赏要有力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部队的积极性;三是掌握利用部队士气,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部队的战斗潜能。
《汉中对》结合当时的楚汉形势,对双方的实力以及各自存在的优劣得所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韩信具有的的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慧眼如炬,深谋远虑的眼光;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气度与胆识结合到一个就成就了《汉中对》。《汉中对》也成就了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绝对地位与功劳。从部署军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还定三秦,夺取关中形胜之地,并最终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完成统一,开启了指路明灯,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汉中对》是一份伟大战略决策中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