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间本无多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大都源自思维认知,而且多数人不愿意改变。
成人的世界,没有回应,已然是回应,没有结果,已然是最好的结果,所有的理由,都是一种拒绝,和借口。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年岁越长,越知道拥抱阳光,保持沉默,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保持沉默,并不是一无所知,不知所措,而是一种成熟,就如水之所以干净,不是因为它没有杂质,而是它懂得沉淀。再浑浊的水,只要经过了长久的沉淀,都能变得清澈。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人一旦敢于破局,思维的牢笼就会彻底被打开。
在圣地亚哥,有一家老牌酒店:科特大酒店。
由于客流量增多,酒店原有的电梯由于狭小老旧,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
酒店的老板决定改建一部新的电梯。
他斥巨资请来国内最一流的工程师和建筑师,让他们一起商讨如何改建。经过这些人的共同商讨,他们一致决定把酒店内部打通重新安装个电梯,可这样一来,在施工期间酒店就无法对外营业,至少要停业半年。
面对这样的局面,老板眉头紧锁,他严肃地问:
“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如果停业半年,酒店的经济损失就太大了……”
建筑师和工程师异口同声的说:“必须这样做,从经验来讲,不可能有其他方案。”
这是一个清洁工路过,听了他们的对话,小声的说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电梯建在酒店外面呢?这样既能施工,又不会影响酒店营业。”
这话被工程师和建筑师听到:“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可以把电梯建在酒店外面!”
很快,酒店就在屋外装设了一部新电梯。
而这部电梯也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第一部室外电梯。
一个想法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电梯行业:
驰名全世界的百龙电梯;俯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电梯;包括各种商场随处可见的观光电梯……
这一切的出现,都源于一个清洁工的创新思维。
无论做什么事,固守惯性思维,一路直撞南墙,往往吃力不讨好。
当你感到走进死胡同时,要看看旁边还有没有出口。
只有随势而变,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面对困局方可游刃有余。
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出生,一次是认知觉醒。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站得越高,世界也就越广阔,越丰饶。
认知高级的人,都具有空杯心态。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开放态度,向外探寻,向内思考。
倘若说黑格尔哲学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巅峰,而叔本华哲学则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无论是在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还是在张汝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中,叔本华都是第一位被介绍的哲学家。
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开创者,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他反对理性主义对理性作用的夸大,而重视对生命自身的探讨。
“囚徒思维”,画地为牢。
《理想国》一书中有一个“洞穴隐喻”的故事,读起来非常扎心,意味深长。
很多的囚徒被困在一个洞穴里,他们身体不能动,背依靠着墙,眼睛只能盯着面前的墙壁。
而在这面墙的后面,有专门的人拿着像皮影一样的东西,制造一些虚幻的影像,投射在囚徒的眼前。
让囚徒误认为,眼前的景物就是真实的世界。
他们一直就生活在这种虚幻当中。
后来有个囚徒逃了出去,从洞口看见了外面真正真实的世界。
他在洞口一直张望,异常兴奋。
逃出的囚徒在心底暗暗发誓,再也不要回去过那种虚假的日子,同时他还想把自己的同伴救出去。
但当他回到洞中,一句不落地把外面明亮的世界告诉同伴时,他们非但不相信,还认为他出去一趟,眼睛被太阳烤坏了,竟然不像之前那样辨识墙上的“影像”了。
当一个人的思想开始固化,就会变得愚昧,本在“牢笼”,却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
并认为,谁说出新的景象,谁就是异类。
殊不知,拥有“囚徒思维”的人,人生很难有新的改变。
思想家爱默生曾说:
“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固执。”
人生中,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生活,因为总有一些超出我们认知的改变在不经意间出现。
死板的人,常会徘徊在自己的认知里,身陷囚笼,并沉溺其中,甚至自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其实,一个人太固执地坚持旧观念,并不是一种坚持原则的美德,反而是种愚昧的表现。
因为他主动拒绝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未来的路也将会越走越窄。
洞察“囚徒思维”,才能摆脱“囚徒困境”。
每个人都有囚徒思维,但程度不同,甚至有人发现不了,自己是一个思维囚徒。
有洞察地去发现,有意识地去摆脱,主动求变,才能一点一滴地走出困境,收获新我。
电视剧《山海情》中有一段关于卖蘑菇的剧情,细细想来,很有意思。
蘑菇种植专家凌教授,带领村民通过种菇致富,但是随着种菇农户越来越多,价格也被菇贩子越压越低。
从最开始3块5一斤,跌到最后不到1块钱一斤。
看着越落越低的菇价,村民们都想再等一等。
但同时因为大量的鲜菇,没有及时销售,开始腐烂坏掉。
困境之下,村民们只想到两种办法:一是把腐烂的菇白白扔掉,另一种就是让菇贩子用低价买走。
不管是哪一种,菇民们都心疼不已。
看着眼下的收菇环境,村民们直摇头叹气,想不出其他办法。
带村民们种菇的凌教授,一时也被困住了。
但好在,他从如何延长菇的储存时间这一点考虑,提出了建设冷藏库的方法。
凌教授率先意识到现在的困境症结,深知事情的解决方案不止村民认为的两种。
他走出了局限思维,从另一个角度给问题找到答案。
冷藏库建好之后,也给寻找新的销售渠道提供了时间。
假如把思维比作一个圆,遇到问题时,不是只向内求,而是开始向外看,扩大圆的面积。
那么我们不仅会找到新的思路,还会在人生路途中,拥有逐渐广阔的头脑和见解。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限制住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认死理,肯定是吃力不讨好,还会因此陷入不断的内耗当中。
但很多人身陷其中而不自知,所以能够洞察到自己的“囚徒思维”很关键。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会抽身事外,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这种能力会变成突破迷雾的一把利剑。
即使环境变幻莫测,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引领自己的思维,做自己人生路上的军师,就不怕万险阻隔,也能活出云开和日明。
如何摆脱“囚徒思维”?
“囚徒思维”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我们身陷其中,忘记了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
掌握这三点,可以让你不再做思维的囚徒。
1. 拥有“破囚思维”
一个人若是想要摆脱囚徒思维,就需要有“破囚思维”,就是要有打破原有认知的意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塔拉有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父亲,性格十分偏执,“不上学,不就医”就是他要求孩子坚持的忠诚和真理。
在垃圾堆长大的塔拉,每天耳中充斥着起重机的轰鸣,周遭的环境没有一点美丽可言,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应该就这样了。
然而,离家读书的哥哥给塔拉一个很强的冲击,从他身上,她发现自己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哥哥的鼓励和自我的突破中,塔拉开始一步步地往外走,去梳理自己的思维,去见识新鲜的世界。
在书的最后,塔拉也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为了哈佛大学的高材生。
从塔拉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能悟出一个道理:
只有相信自己能改变,思维能做到转变的人,他的人生才会有新的开始。
季羡林曾说:
“一个人年纪变大了,最怕思想僵化。”
思想僵化的人固步自封,不再愿意接受新事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与时代脱节。
一个人只要保持求知的欲望,那么他的认知水平就能实现提升,格局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日子自然会越来越顺利。
2. 扩大思维边界
外国作家二志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个故事:
33岁的小职员洪镇洙,穷困潦倒,还背负了一身债,刚调到某公司销售部的时候,什么都不懂。
直到好朋友建议他读书,他糊涂着定下了100天读33本书的计划。
书越读越起劲,洪镇洙甚至在其中找到销售的门道,33本书读完之后,他又计划再读100本专业书。
随着他的不断阅读,知识储备和思维层次都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看待问题和处理工作,都变得全面,在专业领域方面,也从开始的刚入门的小白,变成了行业内的“大佬”。
他也曾表示通过读书,延伸自己的思维之后,对工作和日常事物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角度。
思维打开之后,事业变得开阔很多。
扩大的是思维,但改变的是生活。
正如三毛说的一句话: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持续学习的广度。”
把学习当习惯,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自己的思维,摆脱陈旧的思想。
博观方可约取,厚积才能薄发。
不断学习,才能终身受益。
3. 不断复盘、迭代自己的人生
曾几何时,“内卷”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个标签。
这意味着竞争与淘汰。
其实,不管在哪种时代,走在时代前列的人,都是那些不断迭代自己的人。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作为生产队长的他率先在家乡搞起承包责任制,让村民不仅吃饱了饭,家里还有了余粮。
之后,他又到县城干起了拉砖的营生。这场营生,除去该有的花销,还净赚了二千五百元。
后来,当他发现市场上砖瓦供不应求时,他又很快决定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亲自办起了砖厂。
孙少安的每一个举措,都是对自己人生的迭代。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干中,让全家人慢慢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当然办砖厂期间,也出现了资金周转的问题,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这个“坑里”回想和反思,最终也盘活了砖厂。
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努力提升自己,永远比仰望别人有意义。”
在努力中更新自我,更新现有的成绩,推动人生向前发展。
最终会走出“囚笼”,拥抱新奇又美妙的新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