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大量的育儿和孩子教育方向的文章,在讨论“穷养”与富养的话题。在各种争论、质疑、喝彩与不屑中,笔者发现无论哪种观点,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思考与实践。而我个人却恰恰认为,对于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培养,超越任何物质层面的刺激与动作。精神世界的培养又是相对“公平”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关注和耐心,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得到“精神的富养”!
无论穷与富,精神上必须“富养”|育儿故事一、从00后开始,物质匮乏的“后遗症”已经淡化。
不用说50、60后,即使对70、80后而言,童年也大都伴随着“物质的匮乏”。“物质的给予就是爱”,这样的概念充斥着这些年代的童年时代和现实生活。以至于在成年以后,物欲和占有大多情况下也许不代表“需要和喜欢”,而是下意识的争夺。这就是“物质匮乏后遗症”的综合表现。而对于90、00以后的孩子而言,物质丰富而带来的“物质匮乏后遗症”减退,以及思想思维开阔后的精神需求,完全物质层面的富养与穷养显得片面而不足。
二、精神满足的喜悦远远大于物质。
你可以买不起昂贵的“玩具”,但你可以给孩子“游戏”的快乐。你可以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但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可以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陪伴,但你可以珍惜每一次相聚“走心”的玩耍。你也许无法从物质端供养一个“贵族”,但你完全可以培养出孩子的“贵族气质与贵族心灵”。如果让每一个孩子选择和挑选,我想大多数孩子会选择“活灵活现”的后者。
无论穷与富,精神上必须“富养”|育儿故事三、这些问题大都来自精神世界的缺失。
1、家长与孩子间没有沟通或无效沟通,没有建立精神层面的通道与共鸣,物质匮乏后遗症思维下,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真正的“爱的关怀”。
2、孩子与家庭隔绝,亲情过分疏离。有爱家庭的孩子都是“恋家”的。而隔绝与疏离在所谓“富养”的家庭一样存在。而很多真实而普通的家庭,反倒表现得极为稀少。光花钱,带不来家庭真正的和睦,普通人,也完全可以享受“其乐融融”,这一切归咎于“精神和感”层面的交融与共鸣。
3、“拼命寻求外界认可”、“对批评异常的反弹”、“轻信或容易被激怒”、“不自信与极度张扬”、“焦虑与无助”,看似平常的现象与情绪,其实或多或少埋藏着“精神匮乏”带来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精神养成阶段,恰恰在人生阶段的初期。推己及人,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我们细细回味自身的不足与弱点,只是简单的剖析和追问,童年和教育的影子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不要抱怨过去,唯有拥抱未来,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请善待和用心呵护我们的孩子。
不要用“物质”去代替爱,从这个角度看,世界是“极度公平”的。不要用我们童年的缺失去思考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无论有多忙、不管有多难,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聊个视频其实简单而温暖。不要在“物欲”包裹的教育方式中迷失,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父母不会满脑子想着“学区房、补习班、花大钱”。
育儿,从“精神世界”的富养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我们:baijiahao@baidu.com
百家号独家出品
网友评论